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非语言行为,构建实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 廖光荣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黑土河镇新田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下,非语言行为对小学数学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对教学改革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艺术地运用表情、手势、眼神及身体距离,针对学习的内容及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价值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活动,能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更乐于学习。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以无声胜有声。
【关键词】小学数学;非语言行为;重视引导;实效课堂
【正文】 
  近些年,在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宣传下,使得教师要不断的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需进行调整和改革,其中,非语言行为对小学数学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对教学改革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语言教学可谓是千篇一律的得到重视和应用,而非语言行为相比而下就暗淡无光了,非语言行为得不到重视,使得传统教学十之八九是填鸭式的课堂。本文我将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重视探析。
  一、面部语的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最为直接的了解方式就是面部语。专家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微笑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为一节课创设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做面对面交流时,最容易也是最直接能被对方感知的就是双方的面部表情活动了,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答案准确时,教师灿烂的笑容或沉默的点头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赞许;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对,教师要仍然微笑面对,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鼓励。相反,如果教师的脸色马上阴沉下来,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发现一些不认真听讲或者上课做小动作的同学时,教师可以稍做停顿,给予提醒,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再面带微笑,开始快乐的上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把最好的一面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充满对教师的敬意,积极的去聆听并加以思考老师讲述的内容,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总之,数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在不违反教学规律,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有效作用的前提下,自然运用表情,妥善处理课堂,让学生开心快乐的进行学习。
  二、身势语表达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肢体的相互配合来对语言行为进行适当的修饰,将非语言行为有机的融进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递鼓励、赞美或批评等各种信息。充分运用头部,比如点头对学生表示肯定或鼓励,通过使用不同手势表达一些复杂抽象的事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换动作或姿势,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垂直和平行线”时,可以用自己的两根食指或者选用两根木棍,形象的作比喻,将两根食指垂直,呈现出四个直角,这时就可以向学生解释垂直的概念,当将两根手指离开一定距离,并不断向两端进行延伸,一方面说明直线是无限长度的,另一方面形象同学展示平行的特征,在同一个平面上永不相交。这样可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形象的印象,从而真正理解垂直、平行的本质。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有不专心的情况,可以轻轻拍其肩膀或敲击课桌来以示提醒。当老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时,老师需要适当地进行巡视,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或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增加师生合作机会。如此,增加身势语的表达形式,在知识传授,讲解和课堂活动,小组练习等各种活动中都会体现出显著地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率。
  三、空间距离语表达形式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室里所处位置与学生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能够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效应。
  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老师能够全面掌控整个课堂的最佳距离是距离学生2至3.5米。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发现某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在做小动作时,如果及时主动走向学生的座位,这时学生会马上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上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改正。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在教室中走动,并利用眼神来对学生进行关注,使学生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做练习时,教师适宜地走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但切不可频繁,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太远,也许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在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时,老师更应该主动与学生亲近,通过减少与学生的距离感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教师的慈祥,从而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非语言行为交流手段不容忽视,而且在新课标的不断推进的前提下,数学教师必须创造和运用非语言行为艺术,使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行为艺术优势互补,巧妙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不仅能帮助提升教学水平,达到突出教学重点、增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效果,还能突出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日益提高非语言行为在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以无声胜有声,使之最优化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开创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新世纪优秀的接班人奠定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健.非语言行为与数学课堂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3):25-27. 
  [2]赵丽雯.谈谈非语言交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1):85. 
  [3]田亮.论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基本功能[J].中国教师,201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