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 徐 青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沙河镇五团中学

【摘要】所谓语文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素养,必然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然而,在新课标改革以前,很多老师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标改革之后,鉴于人文是人类三大精神支柱之一,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想才根本意义上实现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学者必然不可忽视学生文化底蕴的增强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提升
【正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有了新的追求,这种新的追求也反映到了教育中去。学生除了成绩会受到教师的重视之外,其公民素养也成为了教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公民素养是指当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拥有必须的生活技巧、素质和能力,遵从法律法规和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拥有基本的文化素质知识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这一方面的知识。根据公民素养的定义,也可以将公民素养分为公民道德素养、公民生活能力素养、公民法律素养、公民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本文认为公民分人文素养最需要在公民学生阶段获得教师的重视。这当然与人文素养的含义和特质是分不开的。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应先被重视起来,所谓为人师表者,正是这个道理。教师应当在不断补充教育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涉及尽可能多的种类的社会文化知识。特别是作为语文老师,阅读面的广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而且,教师在阅读结束之后,要多加思考,力求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将其积累下来,组成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部分。在处理大量阅读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判别是非的能力,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教师看待事物的眼光应当上升到比单纯地对与错更高地境界,要去探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社会情态。一个有着多元化思维、丰富的阅读与人生经历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不是刻意而为,多少都会表现在行为之上,学生潜移默化也会受到影响,开始重视补充课本以外的其他知识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在行为和态度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较高的文学修养会带来良好的风度和举止,但是内在高尚的情操和师德、积极乐观、平易近人的态度更能让人倍增好感。
  二、创设人文教育情境,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人文素养进行渗透式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人文教育情境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通过辩论赛、演讲、才艺比拼等形式,能很好地让学生对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此外,给学生适当地布置写作任务,设置合理的作文题目,通过作文的阅读与批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促使他们解决生活中关于人格方面的问题。写作是最能表达学生思想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对作文的修改,可以及时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行为观念。文学即人学,写作能够展现学生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应该适时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重视合作学习,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应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忽视集体观念的教育形式,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与语言沟通的能力。新课标下倡导积极交流合作,对于我国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对于一些个体无法领会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整体功能的发挥可以提升整个小组的学习效果。学生在集思广益的环境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高低以及教材的特点合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差生与优生合理的进行搭配,起到辐射与带动作用,在优生的指导下差生可以进行探索,得到课堂讨论的机会,体会成功学习的乐趣。而优生可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且合作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合作中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得其人文素养得以升华。
  四、利用现代化,多种形式渗透对人格的教育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把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语言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供具有感情色彩的义、音和形相结合的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播的速度、质量和数量等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它主要是营造带有动感的课堂,让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等,给学生带来了看、听等更大的冲击与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重视生活实践,提升人文素养 
  生活是学生们的另一个课堂,走近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学到生活中很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而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无疑就需要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来丰富学生们对世界的感知,从而让学生们的内在品质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相关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及良好的人文素质,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状况积极地探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将来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2]韩加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8). 
  [3]张希艳,刘元克.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生命教育价值实现策略[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