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农村中小学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作者】 李先才让
【机构】 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学校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钻研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探究
【正文】
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探究性学习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学习方式改革的要求,从小让学生接触领悟研究的思想、方法和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可实现课堂互动
1.个性化。探究性学习,首先表现为学生自觉地运用己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凭借课内外所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其行动是自觉的,其思维是自由而敏捷的,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体学习的决策者。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自主地感悟、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个性化的学习。
2.拓展化。语文学习如果仅局限于课本,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只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除教材之外,可供运用的资源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广博性更要求教师有开放的观念,我们要将大语文观引进日常语文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从校内引到家庭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调查、探究、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3.主动性。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读、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不仅没有主动性,更没有了创新性,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创设情境,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表演、朗诵、辩论、编演课本剧、研读交流等,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体会语文的深刻内涵。而这一切,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
4.合作性。在探究性学习中,不排除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但更值得提倡的是合作学习。师生间的合作、生生间的合作,有利于不同质的学生得到同化,促进生生互助的有效性。当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合作伙伴之间互相分工又协同共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体验教学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蜜蜂》一文,蜜蜂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落花生》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家人相聚。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花生,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和家人品味,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作者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总之,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文素养。
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探究性学习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学习方式改革的要求,从小让学生接触领悟研究的思想、方法和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可实现课堂互动
1.个性化。探究性学习,首先表现为学生自觉地运用己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凭借课内外所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其行动是自觉的,其思维是自由而敏捷的,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体学习的决策者。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自主地感悟、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个性化的学习。
2.拓展化。语文学习如果仅局限于课本,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只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除教材之外,可供运用的资源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广博性更要求教师有开放的观念,我们要将大语文观引进日常语文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从校内引到家庭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调查、探究、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3.主动性。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读、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不仅没有主动性,更没有了创新性,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创设情境,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表演、朗诵、辩论、编演课本剧、研读交流等,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体会语文的深刻内涵。而这一切,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
4.合作性。在探究性学习中,不排除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但更值得提倡的是合作学习。师生间的合作、生生间的合作,有利于不同质的学生得到同化,促进生生互助的有效性。当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合作伙伴之间互相分工又协同共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体验教学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蜜蜂》一文,蜜蜂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落花生》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家人相聚。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花生,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和家人品味,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作者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总之,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