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怎样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金林青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阅读本领。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还兼具汲取、丰富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培养认识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写作水平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
一个好老师能预知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 但最好的老师能够不说话而帮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一个学者曾这样说过。在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重点,更是难点。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着力于学生潜能的发展, 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交给学生什么, 而是交给学生能做什么,正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 应该怎样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感知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取得阅读教学功效的前提。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把学生的好奇感牵引到课文中去。 例如,七年级下册有《真正的英雄》这样一篇课文,教师要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呢?首先不要急于告知学生课题,可向学生介绍英雄人物的事迹,也可提问:让学生介绍影片中、生活中了解到的英雄人物。或许这时学生会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可层层推进:“同学们想不想做英雄呢?”同学们可能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英雄下个定义,教室里可能会暂时安静。教师继续引导,“想做英雄并不难,只要你们知道什么叫英雄后,个个都能当上英雄。”这样一来,他们急于找到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无论是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还是对结构感知都较之为仔细、深刻、完整。
二、设量悬念,锻炼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俗话说“一个读者一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给学生明确的走向。拿着材料首先要进行分析, 要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巧妙设置悬念,让学生从中进行探索、分析、寻求。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中有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故事,对学生来讲,“生死迷、手足情”指的是什么?学生是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的, 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安排了,用录音机播放出关于作者和她弟弟的故事,以及弟弟死去的全过程。 那么学生就有了一个大胆想象的空间了,去语音中捉摸,去故事中寻求,再结合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意会了。何为“生死送、手足情”?姐弟间的情感,姐姐对弟弟的怀念……一下子学生就会众说纷纭。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大胆的想象空间,还可开发智力,又可提高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思维、情感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无需局限于作品所给出的观点、结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是阅读教师恰好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不是单纯把文章字面的读出来,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夹杂了读者自身的思考、感知、判断、想象等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读者不同的阅读心理过程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有的观念、好恶、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让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这种阅读心理就让创造性阅读教学成为可能。客观地说,创造性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诸事总不会尽如人意,这一阅读形式在实践中同样会遇到阻碍。有人把这种创新的现状概括为“穿新鞋走老路”,课堂形式是创新了、开放了,但却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课堂气氛热烈,却是不知所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探究,反而重了形式,丢了实质。还有的创造意识则完全是任意创新,完全丢掉了文本所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曲解、挑剔成风。
四、讨论交流展示,促使发展
阅读并非是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后就可结束,其实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阅读中有些问题是学生无法用现有的知识解决的,但教师在教学中又不能给学生固定的答案,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讨论分集体和小组两种,不管是哪种类型,讨论中学生主体都得到了强化、锻炼。把讨论的结果在小组中或集体中进行交流,教师在给予适当的点评、小结,所要探讨的问题就在学生的各自发言中得到了解决。讨论交流展示使学生自主化、主体大众化、课堂活跃化。不仅使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而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在口语表达方面也可得到强化。
五、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进步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语文功底,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形成一种无形的积累。这种无形积累是阅读经历的初级阶段,能对学生的人格、各方面修养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但这种随意性、消遣性的积累,较难快速地深入学生的大脑,并通过大脑分析理解吸引力,化为自己的知识。阅读主体在博览群书之时,也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动笔摘抄自己所欣赏的,所需要的语段,学习领悟作者的思想与审美情趣;归类收集文字信息,充实自己的写作资源;积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拓宽自己的文化涵养和储备自己的口语交际材料。学生在写作实践与阅读结合过程中,因为阅读有形与无形的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储存着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展示, 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成长、发展,进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老师能预知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 但最好的老师能够不说话而帮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一个学者曾这样说过。在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重点,更是难点。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着力于学生潜能的发展, 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交给学生什么, 而是交给学生能做什么,正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 应该怎样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感知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取得阅读教学功效的前提。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把学生的好奇感牵引到课文中去。 例如,七年级下册有《真正的英雄》这样一篇课文,教师要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呢?首先不要急于告知学生课题,可向学生介绍英雄人物的事迹,也可提问:让学生介绍影片中、生活中了解到的英雄人物。或许这时学生会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可层层推进:“同学们想不想做英雄呢?”同学们可能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英雄下个定义,教室里可能会暂时安静。教师继续引导,“想做英雄并不难,只要你们知道什么叫英雄后,个个都能当上英雄。”这样一来,他们急于找到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无论是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还是对结构感知都较之为仔细、深刻、完整。
二、设量悬念,锻炼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俗话说“一个读者一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给学生明确的走向。拿着材料首先要进行分析, 要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巧妙设置悬念,让学生从中进行探索、分析、寻求。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中有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故事,对学生来讲,“生死迷、手足情”指的是什么?学生是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的, 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安排了,用录音机播放出关于作者和她弟弟的故事,以及弟弟死去的全过程。 那么学生就有了一个大胆想象的空间了,去语音中捉摸,去故事中寻求,再结合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意会了。何为“生死送、手足情”?姐弟间的情感,姐姐对弟弟的怀念……一下子学生就会众说纷纭。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大胆的想象空间,还可开发智力,又可提高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思维、情感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无需局限于作品所给出的观点、结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是阅读教师恰好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不是单纯把文章字面的读出来,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夹杂了读者自身的思考、感知、判断、想象等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读者不同的阅读心理过程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有的观念、好恶、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让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这种阅读心理就让创造性阅读教学成为可能。客观地说,创造性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诸事总不会尽如人意,这一阅读形式在实践中同样会遇到阻碍。有人把这种创新的现状概括为“穿新鞋走老路”,课堂形式是创新了、开放了,但却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课堂气氛热烈,却是不知所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探究,反而重了形式,丢了实质。还有的创造意识则完全是任意创新,完全丢掉了文本所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曲解、挑剔成风。
四、讨论交流展示,促使发展
阅读并非是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后就可结束,其实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阅读中有些问题是学生无法用现有的知识解决的,但教师在教学中又不能给学生固定的答案,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讨论分集体和小组两种,不管是哪种类型,讨论中学生主体都得到了强化、锻炼。把讨论的结果在小组中或集体中进行交流,教师在给予适当的点评、小结,所要探讨的问题就在学生的各自发言中得到了解决。讨论交流展示使学生自主化、主体大众化、课堂活跃化。不仅使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而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在口语表达方面也可得到强化。
五、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进步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语文功底,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形成一种无形的积累。这种无形积累是阅读经历的初级阶段,能对学生的人格、各方面修养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但这种随意性、消遣性的积累,较难快速地深入学生的大脑,并通过大脑分析理解吸引力,化为自己的知识。阅读主体在博览群书之时,也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动笔摘抄自己所欣赏的,所需要的语段,学习领悟作者的思想与审美情趣;归类收集文字信息,充实自己的写作资源;积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拓宽自己的文化涵养和储备自己的口语交际材料。学生在写作实践与阅读结合过程中,因为阅读有形与无形的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储存着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展示, 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成长、发展,进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