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先秦诸子散文助力高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作者】 宋泽渊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福泉中学
【摘要】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他们有个性,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有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高中语文在《先秦诸子散文》这本选修教材的阅读欣赏中,教师要深挖先哲们的思想核心,下足功夫引导学生通过充满兴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增长见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和砥砺人格。【关键词】高中语文;诸子散文;解读;重构
【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的开头部分,探讨其兴起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思想观念、文体意识、现实状况等及其在历时性、共时性角度下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经过历史长河中淘沥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深入意识骨髓中的那些思想,仰望文学的星空,它们是多么优美而璀璨!它们丰富和补充了作为我们民族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要重视先秦诸子散文的问题研究。
一、真实的体验与文本理解
先秦诸子散文,反映着不同学派的不同政治观点与思想取向。这些观点与取向,均为诸子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荀子《劝学》属于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文章所议论的关于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来自荀子学习的亲身体验,来自他对学习的思索。为了让学生侧重于学习这种由体验带来的理论性归纳,让他们也能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笔者在上课时对荀子的介绍就不单是泛泛而谈,而偏重于介绍荀子生活中的学习经历,让学生根据他的经历理解文章。
荀子是一个博学之人,他十分擅长吸收别人的长处。他的弟子中有两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在儒家学派中显得十分另类,因此后世多有学者抨击他。这一特点表现在《劝学》中,是在举了一系列的例子后,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荀子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年轻时周游列国搜集知识、求索真理,拜一个人们眼中的疯子、由道入法的思想家慎到为师,接受“法者,治之端”的观点,同时也听宋钘的讲学,尊之为“子宋子”,凡能够给他增添知识的人,他都不耻下问。这种精神在《劝学》中被表述为为一系列的比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在作了这样的介绍之后,教学时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相应观点进行研习,学生就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水到渠成地总结自己的体验并应用于学习。
笔者也曾结合这段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战胜“以本为本”的教育思想,两相比较各有所长,关键是看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深刻的见解与社会责任
诸子散文中积淀着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来源于诸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在他们所著的文章中,充斥着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不朽求索与沉想。教学时如何才能自然地将其中蕴涵的深意传达给学生呢?教师们多喜欢明示,而笔者以为倘若能先听听学生的粗浅看法(其实很多时候会迸溅思想的火花),看看他们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再带领他们循迹前往,走近诸子、走进诸子,那他们的思想水平会提高得更快,而且是内化和升华般的提高。
上《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笔者布置的预习作业是:1.用圈点批注法翻译全文,注明有难度之处;2.了解作者,然后将自己当作孟子,置身于当时的时代,与梁惠王对话,理解他的仁政思想,体会其时代意义。这两点其实也是教学的重点,不管学生能读懂多少,都能够为深入理解文章作铺垫。上课时,先由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在讨论中建议采用两两对话的形式交流,然后将讨论中没有把握的问题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最后笔者稍作解释,基本上就完成了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知。这是一个让学生尽量将自己当作孟子来进行的、代入性的体验过程。笔者在课前自己也尝试过,感觉对情感的把握和对思想的透析都比较彻底,比站在一旁冷静分析要更加深入,能够使学生换位体会,彷佛自己就是那个肩负着时代重任的大思想家,能不能说服对方关系着两国百姓的安危甚至生死,于是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三、论辩的技巧与作文思维
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子为了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他们采用的论辩技巧也日益成熟。这种论辩技巧,其实就是今天论说文的论证手段。在选入教材的几篇文章中,包括了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排比论证等手法,借鉴这些手法,将之植入高中作文当中,一方面能在论证方法上提供富于情感的议论效果,因为即使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诸子散文突出的表达和极具感染力的论证,胜过了不少同样入选教材的当代议论文;另一方面,也能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如用生活现象设喻拓宽思维,以假设论证的方式制造作文的镜子效应,以排比论证强化语言效果等。
每次情感代入地学完一篇诸子散文,虽然学生感到累,但是收获很大。带着对诸子的膜拜之情,笔者让学生自由决定是否进行作文练习。开始上《劝学》的时候学生会有些不愿意,笔者也不勉强,愿意做的学生就做,不愿意做的不强求,只是作为一个片段论证作业。因为有些学生在学完之后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加上笔者的鼓励,以及在班上播放一些辩论赛的视频,学生越来越感兴趣。于是为了让学生有高昂兴致、有强烈愿望尽心完成练习,笔者一般让他们自行设计练习,开始时笔者给出几个选择,他们可以挑选,也可以选完后再作修改。如学完《季氏将伐颛臾》后,学生刚好听完一次国内大学生的辩论赛,于是提议我们也组织一次,于是分好了小组,决定了各自的角色,分配好寻找材料的任务,定好辩论时间,这次作业就是辩论。那种高涨的热情,至今学生依然时时提起。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冷静思考,进而理解诸子散文的内容,是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以客观的眼光审视历史作品,但客观中却常常多了一点冷漠,少了一点情感,而这情感正是蕴藏于大多数诸子散文中并使其具有极大感染力的地方。因此笔者紧抓尊重学生这一中心,围绕以上三点重构课堂,虽然不一定能够给课堂带来顶级的学术和内容上的认识,但却能阻止教学出现形而上的弊端,便于恰当地引导学生透过他们自己人生独特阶段的视角,最为贴近地感受诸子散文所散发出来的思想与情感的魅力,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许仁涛.先秦诸子散文教学方法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4(10).
[2]林芳.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的思考及建议[J].江苏教育,2015(06).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的开头部分,探讨其兴起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思想观念、文体意识、现实状况等及其在历时性、共时性角度下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经过历史长河中淘沥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深入意识骨髓中的那些思想,仰望文学的星空,它们是多么优美而璀璨!它们丰富和补充了作为我们民族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要重视先秦诸子散文的问题研究。
一、真实的体验与文本理解
先秦诸子散文,反映着不同学派的不同政治观点与思想取向。这些观点与取向,均为诸子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荀子《劝学》属于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文章所议论的关于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来自荀子学习的亲身体验,来自他对学习的思索。为了让学生侧重于学习这种由体验带来的理论性归纳,让他们也能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笔者在上课时对荀子的介绍就不单是泛泛而谈,而偏重于介绍荀子生活中的学习经历,让学生根据他的经历理解文章。
荀子是一个博学之人,他十分擅长吸收别人的长处。他的弟子中有两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在儒家学派中显得十分另类,因此后世多有学者抨击他。这一特点表现在《劝学》中,是在举了一系列的例子后,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荀子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年轻时周游列国搜集知识、求索真理,拜一个人们眼中的疯子、由道入法的思想家慎到为师,接受“法者,治之端”的观点,同时也听宋钘的讲学,尊之为“子宋子”,凡能够给他增添知识的人,他都不耻下问。这种精神在《劝学》中被表述为为一系列的比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在作了这样的介绍之后,教学时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相应观点进行研习,学生就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水到渠成地总结自己的体验并应用于学习。
笔者也曾结合这段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战胜“以本为本”的教育思想,两相比较各有所长,关键是看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深刻的见解与社会责任
诸子散文中积淀着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来源于诸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在他们所著的文章中,充斥着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不朽求索与沉想。教学时如何才能自然地将其中蕴涵的深意传达给学生呢?教师们多喜欢明示,而笔者以为倘若能先听听学生的粗浅看法(其实很多时候会迸溅思想的火花),看看他们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再带领他们循迹前往,走近诸子、走进诸子,那他们的思想水平会提高得更快,而且是内化和升华般的提高。
上《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笔者布置的预习作业是:1.用圈点批注法翻译全文,注明有难度之处;2.了解作者,然后将自己当作孟子,置身于当时的时代,与梁惠王对话,理解他的仁政思想,体会其时代意义。这两点其实也是教学的重点,不管学生能读懂多少,都能够为深入理解文章作铺垫。上课时,先由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在讨论中建议采用两两对话的形式交流,然后将讨论中没有把握的问题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最后笔者稍作解释,基本上就完成了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知。这是一个让学生尽量将自己当作孟子来进行的、代入性的体验过程。笔者在课前自己也尝试过,感觉对情感的把握和对思想的透析都比较彻底,比站在一旁冷静分析要更加深入,能够使学生换位体会,彷佛自己就是那个肩负着时代重任的大思想家,能不能说服对方关系着两国百姓的安危甚至生死,于是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三、论辩的技巧与作文思维
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子为了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他们采用的论辩技巧也日益成熟。这种论辩技巧,其实就是今天论说文的论证手段。在选入教材的几篇文章中,包括了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排比论证等手法,借鉴这些手法,将之植入高中作文当中,一方面能在论证方法上提供富于情感的议论效果,因为即使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诸子散文突出的表达和极具感染力的论证,胜过了不少同样入选教材的当代议论文;另一方面,也能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如用生活现象设喻拓宽思维,以假设论证的方式制造作文的镜子效应,以排比论证强化语言效果等。
每次情感代入地学完一篇诸子散文,虽然学生感到累,但是收获很大。带着对诸子的膜拜之情,笔者让学生自由决定是否进行作文练习。开始上《劝学》的时候学生会有些不愿意,笔者也不勉强,愿意做的学生就做,不愿意做的不强求,只是作为一个片段论证作业。因为有些学生在学完之后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加上笔者的鼓励,以及在班上播放一些辩论赛的视频,学生越来越感兴趣。于是为了让学生有高昂兴致、有强烈愿望尽心完成练习,笔者一般让他们自行设计练习,开始时笔者给出几个选择,他们可以挑选,也可以选完后再作修改。如学完《季氏将伐颛臾》后,学生刚好听完一次国内大学生的辩论赛,于是提议我们也组织一次,于是分好了小组,决定了各自的角色,分配好寻找材料的任务,定好辩论时间,这次作业就是辩论。那种高涨的热情,至今学生依然时时提起。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冷静思考,进而理解诸子散文的内容,是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以客观的眼光审视历史作品,但客观中却常常多了一点冷漠,少了一点情感,而这情感正是蕴藏于大多数诸子散文中并使其具有极大感染力的地方。因此笔者紧抓尊重学生这一中心,围绕以上三点重构课堂,虽然不一定能够给课堂带来顶级的学术和内容上的认识,但却能阻止教学出现形而上的弊端,便于恰当地引导学生透过他们自己人生独特阶段的视角,最为贴近地感受诸子散文所散发出来的思想与情感的魅力,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许仁涛.先秦诸子散文教学方法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4(10).
[2]林芳.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的思考及建议[J].江苏教育,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