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
【作者】 陈时香
【机构】 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平浪镇中学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审美教育又被提上了日程。我现在分别从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两方面,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讨。审美教育不同于德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必要性;方法
【正文】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罗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美育是促进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觉得趣味无穷;有的人却听得索然无味。一幅绘画,有的人看起来意趣横生,赞叹不已,而有的人却感到是杂乱无章,是线条的随意勾画和颜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种种,都是由人们审美的修养高低所决定的。而人的审美修养又是由美育来培养的。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美育是语文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那么如何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具体、灵活、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要树立审美的教学理念
?没有美的理念就创造不出美的形式。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引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学,同时做到以情动人,以形诱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意识到了自我,并感到无限的乐趣。
(二)介绍作者,渗透美
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不同时代的作者,寄寓着不同时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标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标追求和创作背景时,学生便会被其精神所感动,从而树立起心中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什么的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该学什么,该恨什么。例如,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我们都要对作者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过程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学生听后就会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屈原、文天祥、岳飞、陆游、辛弃疾等英雄的爱国雄心;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范仲淹、龚自珍等人物的忧国忧民;徐霞客、李四光、沈括、竺可桢等人的科学精神;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奋发图强的壮举。这些审美感悟大都是从学习文章之前的作者简介中获得的,它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三)巧设情境,
感受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具有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在具有悲凉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起到一种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气氛,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去扣击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启迪。
(四)赏析美文,领悟美
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主旨,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使我们领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段,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颂读体会,就一定会领悟为什么古仁人之“忧”“乐”乃作者推崇的“悲喜有忧乐”,为什么太守之“乐其乐”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有着绝然不同的情怀。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
(五)发挥想像,创造美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所谓想像,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安顺众多的石拱桥,去想象我们安顺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通过想象,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托付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像,则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烧,可感受到男女之间炽热的感情,看到小草绿了,可感受到春的到来,感受到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如此种种,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想象中参与抽象思维的教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的未来是光明的,审美的。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我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教育文摘报》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6]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罗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美育是促进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觉得趣味无穷;有的人却听得索然无味。一幅绘画,有的人看起来意趣横生,赞叹不已,而有的人却感到是杂乱无章,是线条的随意勾画和颜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种种,都是由人们审美的修养高低所决定的。而人的审美修养又是由美育来培养的。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美育是语文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那么如何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具体、灵活、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要树立审美的教学理念
?没有美的理念就创造不出美的形式。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引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学,同时做到以情动人,以形诱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意识到了自我,并感到无限的乐趣。
(二)介绍作者,渗透美
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不同时代的作者,寄寓着不同时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标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标追求和创作背景时,学生便会被其精神所感动,从而树立起心中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什么的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该学什么,该恨什么。例如,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我们都要对作者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过程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学生听后就会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屈原、文天祥、岳飞、陆游、辛弃疾等英雄的爱国雄心;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范仲淹、龚自珍等人物的忧国忧民;徐霞客、李四光、沈括、竺可桢等人的科学精神;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奋发图强的壮举。这些审美感悟大都是从学习文章之前的作者简介中获得的,它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三)巧设情境,
感受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具有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在具有悲凉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起到一种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气氛,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去扣击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启迪。
(四)赏析美文,领悟美
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主旨,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使我们领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段,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颂读体会,就一定会领悟为什么古仁人之“忧”“乐”乃作者推崇的“悲喜有忧乐”,为什么太守之“乐其乐”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有着绝然不同的情怀。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
(五)发挥想像,创造美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所谓想像,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安顺众多的石拱桥,去想象我们安顺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通过想象,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托付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像,则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烧,可感受到男女之间炽热的感情,看到小草绿了,可感受到春的到来,感受到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如此种种,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想象中参与抽象思维的教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的未来是光明的,审美的。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我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教育文摘报》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6]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