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数学中开设活动课的作用及特点
【作者】 阿米娜·赛提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九小学
【摘要】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但活动课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课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比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开设;作用;特点
【正文】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改革过去以学科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提出“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的课程总体结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作为我国中小学整体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活动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和发展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勇于追求新知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开设活动课的积极作用
活动的开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和形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1.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习惯。要完成这一任务,一方面要搞好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开设数学活动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方法,使他们想干、巧干、能干,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小学数学活动课,从广义上说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并通过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数学智能的综合训练课程。
3.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活动的内容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如: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思考题和综合题,训练和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思考的顽强学习精神,配合课堂教学的某些内容,制作数学教具和学具,或者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级性的,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
二、小学数学中开设活动课的突出特点
1.活动性。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数学十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此,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题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2.渗透性。数学活动课必须体现数学的特点,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所谓渗透是指不作系统讲授,不出或少出名词术语,用较高的观点,凭借生动、形象的直观手段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来反映近代数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
3.自主性。数学活动课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的,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和愿望自愿参加。课上更应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如安排数学游艺会,让学生介绍自已设计的数学游戏,有时让学生表演自已的节目,如数学相声等,不拘一格,各尽所能。就是教师规定内容的数学活动课,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活动为主。
4.立体性。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完全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建立主体网络。活动课虽也是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智商较高的学生参加校一级的数学活动课,中等的学生参加年级组的数学活动课,较差一些学生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课,从而使所有学生能根据自已的知识水平参加某级的活动。
5.丰富性。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超过课本,它不受大纲的局限,这样决定了活动课有着丰富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情的陶冶,均可以开展。
6.实践性。这是数学活动课又一重要特征。活动课力求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如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估一估”等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7.多向性。数学活动课把教材上的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整体。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到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思维受到深层次的启迪,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开发;在知识领域和思维深度等方面都比学科课程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
8.先进性。在教学思想上,数学活动课能较好地体现分类教学、问题研究、轻松学习、自我发挥的思想。
9.多样性。数学活动课在教学形式上是灵活多样、趣味引导、操作获取,新、奇、趣统一,班、组、个结合。
总之,开设丰富多采的数学活动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改革过去以学科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提出“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的课程总体结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作为我国中小学整体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活动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和发展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勇于追求新知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开设活动课的积极作用
活动的开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和形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1.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习惯。要完成这一任务,一方面要搞好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开设数学活动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方法,使他们想干、巧干、能干,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小学数学活动课,从广义上说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并通过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数学智能的综合训练课程。
3.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活动的内容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如: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思考题和综合题,训练和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思考的顽强学习精神,配合课堂教学的某些内容,制作数学教具和学具,或者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级性的,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
二、小学数学中开设活动课的突出特点
1.活动性。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数学十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此,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题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2.渗透性。数学活动课必须体现数学的特点,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所谓渗透是指不作系统讲授,不出或少出名词术语,用较高的观点,凭借生动、形象的直观手段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来反映近代数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
3.自主性。数学活动课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的,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和愿望自愿参加。课上更应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如安排数学游艺会,让学生介绍自已设计的数学游戏,有时让学生表演自已的节目,如数学相声等,不拘一格,各尽所能。就是教师规定内容的数学活动课,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活动为主。
4.立体性。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完全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建立主体网络。活动课虽也是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智商较高的学生参加校一级的数学活动课,中等的学生参加年级组的数学活动课,较差一些学生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课,从而使所有学生能根据自已的知识水平参加某级的活动。
5.丰富性。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超过课本,它不受大纲的局限,这样决定了活动课有着丰富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情的陶冶,均可以开展。
6.实践性。这是数学活动课又一重要特征。活动课力求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如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估一估”等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7.多向性。数学活动课把教材上的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整体。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到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思维受到深层次的启迪,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开发;在知识领域和思维深度等方面都比学科课程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
8.先进性。在教学思想上,数学活动课能较好地体现分类教学、问题研究、轻松学习、自我发挥的思想。
9.多样性。数学活动课在教学形式上是灵活多样、趣味引导、操作获取,新、奇、趣统一,班、组、个结合。
总之,开设丰富多采的数学活动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均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