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交给学生审题的金钥匙
【作者】 彭艳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交给学生审题的钥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交给学生;审题;钥匙
【正文】
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强,学生学习起来极为枯燥。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仔细研究教法和学法,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读题是审题的基础
做题前必须细细读题。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题,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解答作准备。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用眼睛很快地扫一下题目,就急于动笔了,凭着自己的主观经验,或者是学习中的一种错误定势,感觉到这个题目就是这样做,结果犯错了,而且有时甚至是一种低级错误。比如:在中低年级,出现一题中有两个问题的,学生就会出现只解答其中一个问题的现象;在已经知道一个数和谁比谁多多少或少多少,学生往往见到多就用加,见到少就用减,结果错了。如果让他再去重新认真读一读题目,往往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容老师指导便能正确解答出来,可见此种错误甚是可惜。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要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不仅是文字类的题目,还是计算题都一样,形式上可以指名学生读,或者集体读,或者自己轻声读、默读等等,如此坚持训练,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一种读题的习惯。并且在读题的过程中将一些重点的字词圈划出来,比如:“剩下的”、“一共”等等,为下一步理解分析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会理解是确审题的保证
仔细读题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弄清题目的意思,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句,要作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等等。否则,就会妨碍下一步的数量关系的分析。首先,在题目表述中出现的数学术语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比如:行程问题中出现的“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归一问题中的“照这样计算”,还有经常会出现的“一套”、“最多”或“最少”等等,在读题时,都要逐一弄懂它们的意思。其次,对于一些关键句,要反复推敲,进行辩证分析,决不能一带而过。比如,有一题“同学们去采集植物标本,二年级采集了85个,比三年级少采集了18个,三年级采集了多少个?”,就象我刚才提到的,如果有学生不去认真分析的话,往往就看到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减法去做。对于这道题,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因为它是一道逆向思考的问题,低中年级的学生最容易发生错误。我就帮助学生抓住“比三年级少采集了18个”进行分析:把这句话补充完整是“谁比谁少采集了18个”;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即“谁比谁多采集了18个”,这样一想一说,就不难比较出是二年级采集的个数少,三年级采集的个数多,所以求三年级采集的个数应该用加法。这样的比较分析,既纠正了学生原有错误的认知定势,更是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方法的一种促进。
三、动手操作是审题的策略
审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对数学信息的输入、处理与再输出的过程,而数学语言的精炼、抽象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动手操作可以是画一画,做一做,甚至是模拟演示等等,比如:在理解行程问题中不同的行驶类型,我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让两名学生上台分别演示“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行驶”等等情境;二是让学生画线段图,将这些情况通过示意图表示出来,直观形象,数量关系也是一目了然。既帮助了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也是对学生审题方法与策略的一种培养。
四、对比训练是强化审题的方法
对比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对比,才能找到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出一些对比性的练习,比如同一类型的题目,但条件不同、或问题不同、或方法不同;有时不同类型的题目,但数字或符号相近,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受到题目的多变、方法的多样,从而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我安排了这样一道对比性题目:河岸边有一条大道,全长120米。在大道的一边栽树,每隔8米栽一棵。(1)如果大道的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2)如果大道的一端不栽,另一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3)如果大道的两端都不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让学生在审题中突出“两端都要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要栽”这三种情况,从而理解并应用不同的规律进行解答。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引导与培养,并注意在练习中多增加一些对比题的训练,引起学生对审题的重视,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审题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法要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强,学生学习起来极为枯燥。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仔细研究教法和学法,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读题是审题的基础
做题前必须细细读题。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题,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解答作准备。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用眼睛很快地扫一下题目,就急于动笔了,凭着自己的主观经验,或者是学习中的一种错误定势,感觉到这个题目就是这样做,结果犯错了,而且有时甚至是一种低级错误。比如:在中低年级,出现一题中有两个问题的,学生就会出现只解答其中一个问题的现象;在已经知道一个数和谁比谁多多少或少多少,学生往往见到多就用加,见到少就用减,结果错了。如果让他再去重新认真读一读题目,往往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容老师指导便能正确解答出来,可见此种错误甚是可惜。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要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不仅是文字类的题目,还是计算题都一样,形式上可以指名学生读,或者集体读,或者自己轻声读、默读等等,如此坚持训练,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一种读题的习惯。并且在读题的过程中将一些重点的字词圈划出来,比如:“剩下的”、“一共”等等,为下一步理解分析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会理解是确审题的保证
仔细读题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弄清题目的意思,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句,要作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等等。否则,就会妨碍下一步的数量关系的分析。首先,在题目表述中出现的数学术语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比如:行程问题中出现的“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归一问题中的“照这样计算”,还有经常会出现的“一套”、“最多”或“最少”等等,在读题时,都要逐一弄懂它们的意思。其次,对于一些关键句,要反复推敲,进行辩证分析,决不能一带而过。比如,有一题“同学们去采集植物标本,二年级采集了85个,比三年级少采集了18个,三年级采集了多少个?”,就象我刚才提到的,如果有学生不去认真分析的话,往往就看到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减法去做。对于这道题,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因为它是一道逆向思考的问题,低中年级的学生最容易发生错误。我就帮助学生抓住“比三年级少采集了18个”进行分析:把这句话补充完整是“谁比谁少采集了18个”;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即“谁比谁多采集了18个”,这样一想一说,就不难比较出是二年级采集的个数少,三年级采集的个数多,所以求三年级采集的个数应该用加法。这样的比较分析,既纠正了学生原有错误的认知定势,更是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方法的一种促进。
三、动手操作是审题的策略
审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对数学信息的输入、处理与再输出的过程,而数学语言的精炼、抽象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动手操作可以是画一画,做一做,甚至是模拟演示等等,比如:在理解行程问题中不同的行驶类型,我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让两名学生上台分别演示“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行驶”等等情境;二是让学生画线段图,将这些情况通过示意图表示出来,直观形象,数量关系也是一目了然。既帮助了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也是对学生审题方法与策略的一种培养。
四、对比训练是强化审题的方法
对比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对比,才能找到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出一些对比性的练习,比如同一类型的题目,但条件不同、或问题不同、或方法不同;有时不同类型的题目,但数字或符号相近,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受到题目的多变、方法的多样,从而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我安排了这样一道对比性题目:河岸边有一条大道,全长120米。在大道的一边栽树,每隔8米栽一棵。(1)如果大道的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2)如果大道的一端不栽,另一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3)如果大道的两端都不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让学生在审题中突出“两端都要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要栽”这三种情况,从而理解并应用不同的规律进行解答。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引导与培养,并注意在练习中多增加一些对比题的训练,引起学生对审题的重视,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审题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法要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