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者】 黄有义
【机构】 广西德保县龙光乡妙怀小学
【摘要】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充分认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举例说明针对低中年级学生特点,简单分析教师该如何训练学生,培养其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堂教学;培养
【正文】
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但是理解了并不代表会用了。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再看看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考试和作文中,别字泛滥,成语误用,写作文病句连篇,标点乱用,修辞乱用,并且经常性用到很多网络用语。这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分不开,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重视“读”,以读为培养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石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结合。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中“读”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首要环节。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要先读文,在读中去识字;在读中去理解词、句、篇的含义;在读中去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读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说”即直接影响口语表达,它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石。
当然,“读”要想真正起到为口语表达奠基的作用必须要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与辅导。不能让学生盲目的去读,而是要指导学生把文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文时,最关键的就是要给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和具体的指导。这个目标不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而是要具体地指导学生怎样去做才能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要读正确,要认识哪些生字;要读流利要怎样处理词、句的停顿;要读出感情要弄懂哪些词、句的含义、作用,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课文读懂、读透。(虽然,真正的读懂、读透并不是每节课、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但是教师长此以往地这样引导学生读文、积累却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也必将十分有效)这样去引导,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理解感情。这样的“读”才能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它内化成自己的表达能力,促进自己的口语表达。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这需要教师自己做好以下工作:
1. 学会赏识学生
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钱老师在《乡下人家》执教的过程中,一直微笑着面对学生,语言如春风般温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表达和说的欲望就要强烈。
2. 拥有孩子般的童真
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在钱老师的这节课中,在学生回答了“西红柿紧紧靠在一起,害羞地涨红了脸”“油菜花们露出了笑脸”的时候给予了大大的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
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彻底消除这方面的障碍,须作长远的研究,我主要是针对原因,树立教师正确的学生观,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不愿说到愿意说。古人云:“减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形”、“意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只有与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每个教师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课时一旦发怒,说话语气严厉,声音响亮,带有责备不满之意,那么学生则被吓得不敢说话了。可见,教师上课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学生表达的欲望。为此,我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1.在课上,教师常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温柔委婉的语气、鼓励性评价组织教学,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面前的老师是可亲近的,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想说的说出来。
2.课余,我还经常和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如兴趣爱好、内心秘密、伤心事、烦恼等,真诚地向学生表明自己是老师,也是朋友。有时,我们也加入学生的队伍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锻炼,一起比赛??师生距离不再遥远,心灵之窗逐渐打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建成,胆怯,缺乏自信的困扰也随之减少。通过一年的努力,原本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学生胆子也慢慢壮大了,开始尝试说了,语言也慢慢变得连贯、正确了。
四、培养语用能力中养成学法
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会学习的方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养历练的实践过程。不管采用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相信在培养的过程中,都涉及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等智力品质养成。学习语文就是在培养母语素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
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也就是说,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无根的。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形式之中,很重要的是寓思维方法于语文学习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用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
有专家说:“语文课必须以学习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目标。至于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是靠学习语文学习中逐渐熏陶、感染,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无论从达成基础目标还是完成基础任务,“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不可割裂的,融合在一起的。以课程意识看语文,根据语文课程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学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体,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是我们应意识并去实践的。
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但是理解了并不代表会用了。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再看看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考试和作文中,别字泛滥,成语误用,写作文病句连篇,标点乱用,修辞乱用,并且经常性用到很多网络用语。这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分不开,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重视“读”,以读为培养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石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结合。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中“读”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首要环节。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要先读文,在读中去识字;在读中去理解词、句、篇的含义;在读中去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读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说”即直接影响口语表达,它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石。
当然,“读”要想真正起到为口语表达奠基的作用必须要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与辅导。不能让学生盲目的去读,而是要指导学生把文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文时,最关键的就是要给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和具体的指导。这个目标不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而是要具体地指导学生怎样去做才能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要读正确,要认识哪些生字;要读流利要怎样处理词、句的停顿;要读出感情要弄懂哪些词、句的含义、作用,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课文读懂、读透。(虽然,真正的读懂、读透并不是每节课、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但是教师长此以往地这样引导学生读文、积累却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也必将十分有效)这样去引导,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理解感情。这样的“读”才能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它内化成自己的表达能力,促进自己的口语表达。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这需要教师自己做好以下工作:
1. 学会赏识学生
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钱老师在《乡下人家》执教的过程中,一直微笑着面对学生,语言如春风般温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表达和说的欲望就要强烈。
2. 拥有孩子般的童真
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在钱老师的这节课中,在学生回答了“西红柿紧紧靠在一起,害羞地涨红了脸”“油菜花们露出了笑脸”的时候给予了大大的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
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彻底消除这方面的障碍,须作长远的研究,我主要是针对原因,树立教师正确的学生观,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不愿说到愿意说。古人云:“减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形”、“意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只有与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每个教师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课时一旦发怒,说话语气严厉,声音响亮,带有责备不满之意,那么学生则被吓得不敢说话了。可见,教师上课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学生表达的欲望。为此,我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1.在课上,教师常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温柔委婉的语气、鼓励性评价组织教学,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面前的老师是可亲近的,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想说的说出来。
2.课余,我还经常和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如兴趣爱好、内心秘密、伤心事、烦恼等,真诚地向学生表明自己是老师,也是朋友。有时,我们也加入学生的队伍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锻炼,一起比赛??师生距离不再遥远,心灵之窗逐渐打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建成,胆怯,缺乏自信的困扰也随之减少。通过一年的努力,原本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学生胆子也慢慢壮大了,开始尝试说了,语言也慢慢变得连贯、正确了。
四、培养语用能力中养成学法
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会学习的方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养历练的实践过程。不管采用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相信在培养的过程中,都涉及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等智力品质养成。学习语文就是在培养母语素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
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也就是说,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无根的。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形式之中,很重要的是寓思维方法于语文学习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用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
有专家说:“语文课必须以学习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目标。至于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是靠学习语文学习中逐渐熏陶、感染,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无论从达成基础目标还是完成基础任务,“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不可割裂的,融合在一起的。以课程意识看语文,根据语文课程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学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体,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是我们应意识并去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