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妙引巧导”
【作者】 梁娜莎
【机构】 贵州省金沙县第二中学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理其知,寻求、应用“主体”与“主导”两者的最大合力,巧“引”妙“导。以求更好的将学生引向教学的目的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关键词】语文教学;巧“问”妙“引”
【正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尝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求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些都告诉我们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怎样巧“引”妙“导”呢?
一、“巧问”“ 妙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巧问”。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一堂课要提哪些问题,怎样提出,却大有讲究:提问切忌过大、过空或模棱两可。如: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前者过大过空,后者则有些模棱两可,学生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提问不能过于简单。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提问不能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这种种提问的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它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比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这样的巧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可见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
2、“ 妙引”。我们都知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时候都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其实语文本身应该是博大精深且丰富多彩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 妙引”,这更能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丰富多彩。比如,我在讲《国宝大熊猫》时,没有提前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回忆电视中大熊猫的样子,并自主探讨大熊猫的生长特点以及形态特点。接着又对学生讲:“大熊猫是濒临灭绝的国宝,国家特级保护动物,也是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的动物,我国已建立了13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并及时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拯救大熊猫,促使其繁衍。”通过这样的“ 妙引”,学生不仅能带着思考走进文本,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做法:(1)突破法。 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课程目标。(2)曲问法。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一个问题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最终弄清了作者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课程目标。(3)循序渐进法。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恰当地运用提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综合使用好各类提问方式,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更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灵活应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古代教育专著《学记》在讲到教学方法时说到“导而弗牵”,意思是教师在讲课时,学生的回答可能偏离了教师事先已确定了的“标准答案”,也可能将你的课堂拦腰割断。这时不要生拉硬拽,越俎代庖,强“牵”着他们去接受新知识;也不要一味迎合,否则就会陷入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致使文本价值沦丧在泥潭中,应循循善诱,使之回到正题,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方法如下:
(1)借题发挥。当课堂碰到突发事件或不利因素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方案,却能敏锐的发现突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抓住其潜含着的契机,因势利导,作即兴的发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这样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回到正题,又尊重学生自己独立的阅读体验。
(2)小品表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课文,将自己的知识、意图、情感施教于教学对象,可根据教学中的变化改变教学手段,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记得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景》一文时,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让学生根据课文读中模仿其动作,同座位之间互相纠正。学生马上有模有样的比划起来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的,,既创设了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又品味了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临时增补。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倦怠情况,可补充一些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讨论,或组织小竞赛、小测验等。如教诗歌《使至塞上》,开始,我分析的面面俱到,想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情感变化,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可学生却懵懵懂懂,昏昏欲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让学生给这首诗选一曲音乐,来配乐朗读。学生马上活跃了。我又问:该找一曲什么调的曲子?为什么?从诗中找出依据。这一连串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结合文本,深化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中诗词教学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中的灵活应变要把握好一个“度”,就是说并非任性,要富有启发性和可接受性,要抑制无益的激情。
总之,“教学无痕,贵在得法;花开无声,贵在引领。”语文课堂应变讲为导,因势利导,巧引妙导,这样就一定能够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我们语文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 和:《语文教学提问二十年》 2002年08月24日
[2]钱梦龙:“随机应变见巧思”,《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
[3]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尝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求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些都告诉我们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怎样巧“引”妙“导”呢?
一、“巧问”“ 妙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巧问”。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一堂课要提哪些问题,怎样提出,却大有讲究:提问切忌过大、过空或模棱两可。如: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前者过大过空,后者则有些模棱两可,学生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提问不能过于简单。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提问不能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这种种提问的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它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比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这样的巧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可见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
2、“ 妙引”。我们都知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时候都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其实语文本身应该是博大精深且丰富多彩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 妙引”,这更能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丰富多彩。比如,我在讲《国宝大熊猫》时,没有提前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回忆电视中大熊猫的样子,并自主探讨大熊猫的生长特点以及形态特点。接着又对学生讲:“大熊猫是濒临灭绝的国宝,国家特级保护动物,也是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的动物,我国已建立了13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并及时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拯救大熊猫,促使其繁衍。”通过这样的“ 妙引”,学生不仅能带着思考走进文本,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做法:(1)突破法。 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课程目标。(2)曲问法。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一个问题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最终弄清了作者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课程目标。(3)循序渐进法。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恰当地运用提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综合使用好各类提问方式,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更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灵活应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古代教育专著《学记》在讲到教学方法时说到“导而弗牵”,意思是教师在讲课时,学生的回答可能偏离了教师事先已确定了的“标准答案”,也可能将你的课堂拦腰割断。这时不要生拉硬拽,越俎代庖,强“牵”着他们去接受新知识;也不要一味迎合,否则就会陷入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致使文本价值沦丧在泥潭中,应循循善诱,使之回到正题,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方法如下:
(1)借题发挥。当课堂碰到突发事件或不利因素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方案,却能敏锐的发现突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抓住其潜含着的契机,因势利导,作即兴的发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这样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回到正题,又尊重学生自己独立的阅读体验。
(2)小品表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课文,将自己的知识、意图、情感施教于教学对象,可根据教学中的变化改变教学手段,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记得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景》一文时,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让学生根据课文读中模仿其动作,同座位之间互相纠正。学生马上有模有样的比划起来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的,,既创设了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又品味了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临时增补。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倦怠情况,可补充一些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讨论,或组织小竞赛、小测验等。如教诗歌《使至塞上》,开始,我分析的面面俱到,想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情感变化,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可学生却懵懵懂懂,昏昏欲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让学生给这首诗选一曲音乐,来配乐朗读。学生马上活跃了。我又问:该找一曲什么调的曲子?为什么?从诗中找出依据。这一连串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结合文本,深化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中诗词教学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中的灵活应变要把握好一个“度”,就是说并非任性,要富有启发性和可接受性,要抑制无益的激情。
总之,“教学无痕,贵在得法;花开无声,贵在引领。”语文课堂应变讲为导,因势利导,巧引妙导,这样就一定能够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我们语文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 和:《语文教学提问二十年》 2002年08月24日
[2]钱梦龙:“随机应变见巧思”,《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
[3]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