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作者】 周世建
【机构】 新疆石河子150团小学
【正文】《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节课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能力,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况中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周长。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和推导等活动,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圆周率的探索,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难点:探索圆周率的含义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先创设情境,通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学习的课题:圆的周长。整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大胆猜测,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出课题
本课开始,我采用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我是这样说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对付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健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他规定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课件出示小黑驴和小花驴赛跑)判断比赛是否公平。怎样公平?学生们马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肯定是不公平。有的说因为它们所走的路程不一样不公平;有的说因为一个走的是正方形,一个是圆,它们的路线长不一样不公平;有的说如果比赛公平,都要走同样长的路线。老师进一步说明:小黑驴所走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小花驴所走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要求小黑驴所走的路程就是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四,小花驴所走的路程是否也有类似的计算公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在活动中不断探索,使问题逐步明朗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边问边学。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如果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课件出示)使学生感悟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直径越小,周长越小。我没有马上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了一句,你们猜想一下,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究竟有什么关系呢?猜猜看,本来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学生时间去思考,但令我失望的是学生中没有一人回答正确。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我将学生分组测量,明确提出了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组长分工:两个同学负责测量,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另一个同学负责用计算器计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因为掌握了方法,小组内有了明确分工,学生很快完成了测量计算活动。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时,学生基本上都能发现是三倍多一些。再通过电脑课件演示三个不同大小的圆滚动一周的长度,直径动态移动三次,再一次验证了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结。从而引出圆周率。我想,这得益于事先为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随后课件出示了有关圆周率的知识:(1)相关知识收集:你知道吗?(课件出示)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bì)算经》中就有 “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约是它的直径的3倍。
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就比国外大约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用计算机算出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经达到上亿位。
强调: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
(2)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第1888号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这不仅补充了有关圆周率的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3、课后反思,总结不足,积累经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本节课带给我不仅仅是收获的喜悦,还有不足之处的体会:本课感觉有三个地方没有达到预想效果。一、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提问不能因人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中上游的学生提问较多,下游的学生提问较少。二、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学生只回答出了绕线法,而没有说出滚动法。滚动法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自行车轮子滚动或滚铁环,滚轮胎等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三、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大家猜测: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班里无一人回答正确,可能是因为学生紧张或是不理解老师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许多真理都从“猜测——验证——得出最终结论”这一过程而来。学生缺失了大胆猜测或质疑,在今后学习知识中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节课后,我深切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况中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周长。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和推导等活动,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圆周率的探索,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难点:探索圆周率的含义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先创设情境,通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学习的课题:圆的周长。整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大胆猜测,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出课题
本课开始,我采用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我是这样说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对付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健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他规定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课件出示小黑驴和小花驴赛跑)判断比赛是否公平。怎样公平?学生们马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肯定是不公平。有的说因为它们所走的路程不一样不公平;有的说因为一个走的是正方形,一个是圆,它们的路线长不一样不公平;有的说如果比赛公平,都要走同样长的路线。老师进一步说明:小黑驴所走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小花驴所走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要求小黑驴所走的路程就是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四,小花驴所走的路程是否也有类似的计算公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在活动中不断探索,使问题逐步明朗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边问边学。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如果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课件出示)使学生感悟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直径越小,周长越小。我没有马上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了一句,你们猜想一下,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究竟有什么关系呢?猜猜看,本来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学生时间去思考,但令我失望的是学生中没有一人回答正确。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我将学生分组测量,明确提出了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组长分工:两个同学负责测量,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另一个同学负责用计算器计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因为掌握了方法,小组内有了明确分工,学生很快完成了测量计算活动。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时,学生基本上都能发现是三倍多一些。再通过电脑课件演示三个不同大小的圆滚动一周的长度,直径动态移动三次,再一次验证了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结。从而引出圆周率。我想,这得益于事先为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随后课件出示了有关圆周率的知识:(1)相关知识收集:你知道吗?(课件出示)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bì)算经》中就有 “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约是它的直径的3倍。
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就比国外大约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用计算机算出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经达到上亿位。
强调: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
(2)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第1888号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这不仅补充了有关圆周率的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3、课后反思,总结不足,积累经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本节课带给我不仅仅是收获的喜悦,还有不足之处的体会:本课感觉有三个地方没有达到预想效果。一、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提问不能因人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中上游的学生提问较多,下游的学生提问较少。二、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学生只回答出了绕线法,而没有说出滚动法。滚动法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自行车轮子滚动或滚铁环,滚轮胎等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三、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大家猜测: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班里无一人回答正确,可能是因为学生紧张或是不理解老师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许多真理都从“猜测——验证——得出最终结论”这一过程而来。学生缺失了大胆猜测或质疑,在今后学习知识中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节课后,我深切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