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科学合理预设 高效自然生成
【作者】 阿依木沙·吾守尔
【机构】 新疆喀什岳普湖县阿其克乡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教案是预设,课堂是生成。如何做好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问题。我们应在精心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关键词】探究活动;科学预设;有效生成
【正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但过分的重预设与轻生成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只有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灵活预设,才能使生成更加精彩,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完美。
一、精心课前预设,导航课堂生成
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预设时我们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教师课前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教学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所以,我们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那么,如何精心预设,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潜心钻研教材,适当重组内容, 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所教班级精心备好课。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数学活动,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2、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如果直接用线段的基本性质来证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学生接受知识可谓轻而易举。然而,如何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实现新课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呢?我是这样设计的:给你3根小木棒,你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都反应:能!教师出示了三根小木棒,其中两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学生反复拼接,怎么也拼不成一个三角形。于是思维产生碰撞:怎样的三根小木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由于课前教师已经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才异彩纷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学生大胆的尝试,效果很好,出乎教师的预料,从这一点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3、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变废为宝,发现它的闪光点充分利用,让课堂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教学情景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的丰富性是“生成”产生的先决条件,因此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是营建有利于生成的课堂生态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教师尽量根据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的任务和问题空间,并采用丰富的媒体手段组织、呈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活跃气氛、激发兴趣,为“生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利于使学生的学习植根于自己的真实经验,进而有利于生成事件的发生。
5、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教师都要及时调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这是走进新课程所必须要走的路。
二、关注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布卢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即使我们教师预设再充分,也会出现意外的情况。并且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它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呢?
1、善待意外,为生成扎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和谐”,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x2=4,多数学生容易得到结果等于2,只要教师略引导学生便会明白为2或-2两种情况;又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 °,学生也会迅速给出答案一种,不全面,稍引导,分类情况便会扎根。
2、化解尴尬,为生成添彩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固定的教材,面对的却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如初中学生对计算的难度感到困难,如方程(组)、不等式(组)的去分母、移项、去括号等,实数范围内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演算过程让人看了漏洞百出。面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同时及时地点拔化解,这样既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3、不拘预设,灵活应变生成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
? (1)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
课前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多维预设,这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2)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
在对教学方案的预设中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教师应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对学生在上课生成的各种信息作出快速分析,并恰当地整合在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表现为整合性。如我在一节新课的巩固练习中,通常会预设三个层次。第一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层,综合运用,获得技巧。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第一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入第三预设(获取技巧)。如果教师还是循规导矩,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对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获得不同发展。
(3)在生成中果断放弃预设
挖掘“错误”资源,点化学生困惑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这时,教师学会大胆放弃课前的预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判断时的一个错误,有效的组织学生对本课的难点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到结论,学生也学得轻松自在。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也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动。教师要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数学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精心预设,但我们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应能够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预设”与“生成”不是“你死我活”――范强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
[4]李 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但过分的重预设与轻生成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只有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灵活预设,才能使生成更加精彩,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完美。
一、精心课前预设,导航课堂生成
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预设时我们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教师课前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教学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所以,我们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那么,如何精心预设,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潜心钻研教材,适当重组内容, 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所教班级精心备好课。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数学活动,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2、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如果直接用线段的基本性质来证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学生接受知识可谓轻而易举。然而,如何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实现新课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呢?我是这样设计的:给你3根小木棒,你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都反应:能!教师出示了三根小木棒,其中两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学生反复拼接,怎么也拼不成一个三角形。于是思维产生碰撞:怎样的三根小木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由于课前教师已经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才异彩纷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学生大胆的尝试,效果很好,出乎教师的预料,从这一点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3、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变废为宝,发现它的闪光点充分利用,让课堂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教学情景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的丰富性是“生成”产生的先决条件,因此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是营建有利于生成的课堂生态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教师尽量根据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的任务和问题空间,并采用丰富的媒体手段组织、呈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活跃气氛、激发兴趣,为“生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利于使学生的学习植根于自己的真实经验,进而有利于生成事件的发生。
5、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教师都要及时调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这是走进新课程所必须要走的路。
二、关注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布卢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即使我们教师预设再充分,也会出现意外的情况。并且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它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呢?
1、善待意外,为生成扎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和谐”,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x2=4,多数学生容易得到结果等于2,只要教师略引导学生便会明白为2或-2两种情况;又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 °,学生也会迅速给出答案一种,不全面,稍引导,分类情况便会扎根。
2、化解尴尬,为生成添彩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固定的教材,面对的却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如初中学生对计算的难度感到困难,如方程(组)、不等式(组)的去分母、移项、去括号等,实数范围内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演算过程让人看了漏洞百出。面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同时及时地点拔化解,这样既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3、不拘预设,灵活应变生成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
? (1)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
课前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多维预设,这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2)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
在对教学方案的预设中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教师应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对学生在上课生成的各种信息作出快速分析,并恰当地整合在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表现为整合性。如我在一节新课的巩固练习中,通常会预设三个层次。第一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层,综合运用,获得技巧。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第一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入第三预设(获取技巧)。如果教师还是循规导矩,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对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获得不同发展。
(3)在生成中果断放弃预设
挖掘“错误”资源,点化学生困惑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这时,教师学会大胆放弃课前的预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判断时的一个错误,有效的组织学生对本课的难点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到结论,学生也学得轻松自在。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也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动。教师要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数学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精心预设,但我们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应能够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预设”与“生成”不是“你死我活”――范强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
[4]李 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