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

【作者】 邓 英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中学

【摘要】预习就是在教师没有授课之前,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听课做好准备的过程。而有效预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的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会对文章中的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或者是疑惑。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习的高效果,从而让学生养成爱预习、主动预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我对有效预习的理解和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有效预习;方法;指导
【正文】
  预习就是在教师没有授课之前,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听课做好准备的过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预习这一项作业,多数老师都是口头性的布置学生回家把课文读几遍,把生字认会或者是把生字词写几遍。并没有相对的方法指导和具体的要求。这也就造就了学生对预习这项作业的不重视,多数学生听说只有预习作业会非常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没有作业,部分学生会迫于家长的压力把课文读读,但是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就会跳过,根本就不会深入地思考。也有部分学生会认真的预习但是缺少预习方法的指导,因此在预习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获不大。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预习开始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的效率。
  一、明确预习重要性,正确对待预习
  1.预习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使课堂变得更高效。
  预习可以使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扫清阅读障碍,为听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不预习就听课好像在听“天书”一样,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预习后再听课,学生对于什么地方已会,什么地方还不会,已经心中有数。这样,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2.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源,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预习卡进行预习,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3.预习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对于这些疑问他们会有迫切想解决的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他们将投入到相关读物中寻求答案,这大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而且如果一个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课堂上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变快,课后复习的时间相应缩短,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大大提升了。
  二、掌握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自由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乘着知识的风帆顺利地到达理想的境界。因此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读”、“画”、“思”、“写”,“查”。
  1.读。就是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各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当然,老师也得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要求。叶老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技巧,逐步提高读的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画。可以勾画一些重要的词句,优美的语句,也可以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3.思。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充分说明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就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学生就会深入的去思考。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时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三、激发预习兴趣,养成预习习惯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感兴趣时,才能主动自发地去学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课堂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课堂上,对于在预习充分,积极展现自己预习成果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预习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二是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从而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三是预习成果展示。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展示,学生展示的成果形式不限,可以是读后感,可以是表演,也可以是故事。对于优秀的成果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喜欢预习,乐于预习,充分预习,让预习达到最优化,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继续探索,不断前行,力争让精彩的课堂教学从有效预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