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传统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赵碧生
【机构】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朝板山初中
【摘要】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诗言史,史含诗”。中学历史教学中引用传统诗词,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诗意盎然的课堂氛围,巩固所学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传统诗词;运用
【正文】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诗言史,史含诗”。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诗词注重格律,感情充沛,反映社会历史,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其运用于历史课堂的各环节中,能够辅助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引用传统诗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堂课开端的导入环节,对整节课讲授与学习的成功与否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诗词导入新课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引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引用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抗英有功,却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被道光帝革职查办,于是启程赴伊犁,告别家人时所作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迄今仍为世人所传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的记者会上,引用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回答记者问。在用此诗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更是一部反帝反侵略的抗战史。让学生们领悟“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引用传统诗词课中补充,营造课堂氛围
一堂课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导入,而且要在新课的讲授中,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来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杜牧所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暧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江南,醉生梦死的情况。唐人写诗赞美越窑的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来赞美长安城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借助诗歌进行历史教学,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变得鲜活,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对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大有裨益。如笔者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引用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沛州。”诗人通过此四句诗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政权苟且偷安,腐败无能的愤恨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课堂上教师引入这首诗,能够使学生暂时脱离枯燥乏味的单纯知识的学习,为创设一种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当时的南宋政府忘记了国恨家仇,过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三、引用传统诗词课堂小结,增强学习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课上完后,可用诗词作总结。讲南宋历史时,笔者引入这些耳熟能详的爱国诗篇,甚至要求学生背诵,以此来营造一种爱国主义氛围,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为民族英雄们而感动,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南宋时期的陆游虽有强烈的报国思想,还是遭到了残酷现实的扼杀。这也就使得那些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往往又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就是这种情绪的真实写照。他极力推崇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并想象诸葛亮那样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临终前,他写了一首题为!示儿的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的最后号召,它教育和鼓舞了后世无数的读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达了文天祥决心坚守民族气节,为反对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而献身的精神,让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动。人生有死,可死的意义却全然不同。文天祥要让自己的忠于国家的赤诚之心永流千古。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上册《收复新疆》一课时,笔者用“大将筹边尚米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赞美左宗棠在新疆创造的伟大功绩。再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文时,《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的割让,中华民族在流泪、流血。笔者用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来总结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国土丢失侯国人的悲愤情感,使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古代诗歌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讲求押韵,注重格律,情感表达充沛,且意境深远。历史事件的悲壮美,历史人物的崇高美,人类进程的艰辛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都可融汇于诗词的艺术美中,反映在诗词的意境美中。因而有着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艺术魅力。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为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学习情绪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拓宽知识视野。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营造生动活泼,乐观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孙贤.《略论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J】邵阳学院学报2004.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诗言史,史含诗”。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诗词注重格律,感情充沛,反映社会历史,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其运用于历史课堂的各环节中,能够辅助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引用传统诗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堂课开端的导入环节,对整节课讲授与学习的成功与否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诗词导入新课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引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引用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抗英有功,却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被道光帝革职查办,于是启程赴伊犁,告别家人时所作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迄今仍为世人所传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的记者会上,引用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回答记者问。在用此诗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更是一部反帝反侵略的抗战史。让学生们领悟“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引用传统诗词课中补充,营造课堂氛围
一堂课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导入,而且要在新课的讲授中,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来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杜牧所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暧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江南,醉生梦死的情况。唐人写诗赞美越窑的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来赞美长安城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借助诗歌进行历史教学,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变得鲜活,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对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大有裨益。如笔者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引用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沛州。”诗人通过此四句诗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政权苟且偷安,腐败无能的愤恨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课堂上教师引入这首诗,能够使学生暂时脱离枯燥乏味的单纯知识的学习,为创设一种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当时的南宋政府忘记了国恨家仇,过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三、引用传统诗词课堂小结,增强学习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课上完后,可用诗词作总结。讲南宋历史时,笔者引入这些耳熟能详的爱国诗篇,甚至要求学生背诵,以此来营造一种爱国主义氛围,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为民族英雄们而感动,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南宋时期的陆游虽有强烈的报国思想,还是遭到了残酷现实的扼杀。这也就使得那些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往往又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就是这种情绪的真实写照。他极力推崇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并想象诸葛亮那样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临终前,他写了一首题为!示儿的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的最后号召,它教育和鼓舞了后世无数的读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达了文天祥决心坚守民族气节,为反对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而献身的精神,让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动。人生有死,可死的意义却全然不同。文天祥要让自己的忠于国家的赤诚之心永流千古。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上册《收复新疆》一课时,笔者用“大将筹边尚米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赞美左宗棠在新疆创造的伟大功绩。再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文时,《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的割让,中华民族在流泪、流血。笔者用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来总结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国土丢失侯国人的悲愤情感,使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古代诗歌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讲求押韵,注重格律,情感表达充沛,且意境深远。历史事件的悲壮美,历史人物的崇高美,人类进程的艰辛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都可融汇于诗词的艺术美中,反映在诗词的意境美中。因而有着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艺术魅力。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为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学习情绪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拓宽知识视野。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营造生动活泼,乐观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孙贤.《略论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J】邵阳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