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立体引学式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 拔·孟格
【机构】 新疆博州哈日布呼镇寄宿制小学
【正文】 小学语文学习立体引学式学习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情境创设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并通过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得到积极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综合运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立体引学式学习,教师也能寻求到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途径。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是立体引学式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进行立体引学式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引学式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立体引学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主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怎样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面的探索中,也略微总结了些许经验,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善于启发引导,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启发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一方面,我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还启发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启发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正是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放到了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以及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种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立体引学式教学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自主学习、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机会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建构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立体引学式理念积极倡导在真是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建构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立体引学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把新教材当作“导火索”,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展示缤纷的心智,升空激荡的情愫,引爆倾诉和论辨的渴望,收获自我发现的体验。建构立体引学式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自读感悟,发现问题。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文章的内容、语言、情感等皆可)。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在学《桂林山水》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味,相互释疑。 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同学都会“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3、全班会战,再掀高潮。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各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对于成果,教师要通过让“发现者”上台演说、领读、表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让全班学生受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异组论辩,切磋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去深入探究。
总之,立体引学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美好境界。
一、善于启发引导,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启发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一方面,我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还启发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启发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正是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放到了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以及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种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立体引学式教学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自主学习、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机会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建构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立体引学式理念积极倡导在真是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建构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立体引学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把新教材当作“导火索”,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展示缤纷的心智,升空激荡的情愫,引爆倾诉和论辨的渴望,收获自我发现的体验。建构立体引学式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自读感悟,发现问题。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文章的内容、语言、情感等皆可)。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在学《桂林山水》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味,相互释疑。 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同学都会“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3、全班会战,再掀高潮。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各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对于成果,教师要通过让“发现者”上台演说、领读、表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让全班学生受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异组论辩,切磋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去深入探究。
总之,立体引学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