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究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赵春花
【机构】 广西柳州市柳城县柳城中学
【摘要】历史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历史问题情境,挖掘、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以现行的历史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认知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以主观能动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和培养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关键词】探究教学;历史教学
【正文】
历史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历史问题情境,挖掘、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以现行的历史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认知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以主观能动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和培养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探究性提问
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对于温故知新、引起注意、启发联想、突出重点、强化主题、加深理解、形成概念等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探究性提问要关注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教学的精髓。
? 1、从何而“问”?①问:学生有疑之处。如:袁世凯为什么出卖了维新派?②问:新旧知识联系处。如: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有什么必然或内在联系?③问:教学关键之处。如: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④问:事件的比较处。如:新旧三民主义有何联系和区别?⑤问:思维的转折处。如: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戊戌变法说明了什么?⑥问:历史的规律之处。如:新思想的萌发到新文化运动有何内在联系?⑦问:知识的引申之处。如:学完《美国内战》后,提问:中国解决统一问题采用了“一国两制”,为什么美国不采用呢?
2、“问”得关键。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问在有“问”之处,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难易要适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与答题能力;问题要有启发性,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问题要有开放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提出猜想,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问要新颖,“新材料、新情景”,“新观点,引争议”;“多联想,新认识”,使学生在联想中进行知识迁移,从旧知识中衍出新的认识;如:在学习“美国内战”时,如果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老套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若能反常规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感觉新鲜有趣,思维易调动。
二、探究性讨论
1、精心设“疑”。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挖掘隐性知识,精心设疑。一个好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商榷性等特点,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学生结合问题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在讨论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加上老师的最后点拨、总结,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鼓励质“疑”。学贵在“疑”,因此,教师设疑在于使学生学会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以后就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如: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将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为了弄清楚该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孙中山为什么重新解释新三民主义?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解决了该问题后会生产疑问:为什么叫“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新旧三民主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才能的发展。
3、师生释“疑”。究性问题提出后,针对问题难易程度不同采取不同方式解决。如果是容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在班上各自自由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总结,使问题得以解决。如果对于一些牵涉的知识比较广、分析的角度比较多、比较深奥的问题,就需要以小组分工讨论来解决。笔者认为:小组应以4-6人为宜,这样使学生互相督促,有利于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听取他人的意见,又有利于他们观察各自的神态表情。
三、探究性演示
探究性演示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探究性演示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等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通过展示实物,引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例如: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事,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货币统一,课本上有图片,但如果教师能把秦统一时真实的货币“秦半钱”展示在同学面前时,课堂气氛伟之活跃,有的同学还会怀疑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也可能会联想到家里藏有的圆形方孔钱,拿来叫老师鉴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2、通过课件演示历史地图、图片、图像、图表等直观教具,启发学生思考,使其能弄懂历史现象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如:在学习秦的统一时,利用课件演示动画:秦朝疆域扩张的动画示意图,使学生清晰掌握秦朝的历史版图及其变化过程。
3、通过多媒体演示历史音像资料,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引发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总之,探究性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及探究能力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方式方法,让教学活动易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历史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历史问题情境,挖掘、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以现行的历史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认知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以主观能动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和培养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探究性提问
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对于温故知新、引起注意、启发联想、突出重点、强化主题、加深理解、形成概念等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探究性提问要关注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教学的精髓。
? 1、从何而“问”?①问:学生有疑之处。如:袁世凯为什么出卖了维新派?②问:新旧知识联系处。如: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有什么必然或内在联系?③问:教学关键之处。如: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④问:事件的比较处。如:新旧三民主义有何联系和区别?⑤问:思维的转折处。如: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戊戌变法说明了什么?⑥问:历史的规律之处。如:新思想的萌发到新文化运动有何内在联系?⑦问:知识的引申之处。如:学完《美国内战》后,提问:中国解决统一问题采用了“一国两制”,为什么美国不采用呢?
2、“问”得关键。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问在有“问”之处,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难易要适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与答题能力;问题要有启发性,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问题要有开放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提出猜想,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问要新颖,“新材料、新情景”,“新观点,引争议”;“多联想,新认识”,使学生在联想中进行知识迁移,从旧知识中衍出新的认识;如:在学习“美国内战”时,如果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老套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若能反常规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感觉新鲜有趣,思维易调动。
二、探究性讨论
1、精心设“疑”。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挖掘隐性知识,精心设疑。一个好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商榷性等特点,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学生结合问题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在讨论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加上老师的最后点拨、总结,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鼓励质“疑”。学贵在“疑”,因此,教师设疑在于使学生学会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以后就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如: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将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为了弄清楚该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孙中山为什么重新解释新三民主义?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解决了该问题后会生产疑问:为什么叫“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新旧三民主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才能的发展。
3、师生释“疑”。究性问题提出后,针对问题难易程度不同采取不同方式解决。如果是容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在班上各自自由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总结,使问题得以解决。如果对于一些牵涉的知识比较广、分析的角度比较多、比较深奥的问题,就需要以小组分工讨论来解决。笔者认为:小组应以4-6人为宜,这样使学生互相督促,有利于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听取他人的意见,又有利于他们观察各自的神态表情。
三、探究性演示
探究性演示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探究性演示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等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通过展示实物,引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例如: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事,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货币统一,课本上有图片,但如果教师能把秦统一时真实的货币“秦半钱”展示在同学面前时,课堂气氛伟之活跃,有的同学还会怀疑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也可能会联想到家里藏有的圆形方孔钱,拿来叫老师鉴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2、通过课件演示历史地图、图片、图像、图表等直观教具,启发学生思考,使其能弄懂历史现象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如:在学习秦的统一时,利用课件演示动画:秦朝疆域扩张的动画示意图,使学生清晰掌握秦朝的历史版图及其变化过程。
3、通过多媒体演示历史音像资料,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引发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总之,探究性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及探究能力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方式方法,让教学活动易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