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小学数学中的美学教育

【作者】 吕智慧

【机构】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金钟镇金钟小学

【摘要】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中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捕捉美的生活,观察美的教材,体验美的操作,领悟美的想象,接受美的评价,展现美的创造”,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欣赏数学中的美,进而表现数学中的美,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创造出数学的美。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热情;兴趣
【正文】
  美学是研究美以及感受和创造美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把它的原理引进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育不仅体现在音、体、美等艺术学科之中, 同样在数学学科中也有美育存在。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拥有至高的美。”
  数学中的美,可能有人会认为那是指攀登上数学宝座的科学家、数学家,只有他们,才能体会数学中“美”,只有数学家才能追求数学中的美。小学数学是关于自然数和几何图形的基础学科,有人认为它有其局限性,因而无美可谈,其实不是这样,只要我们稍加挖掘,就能发现数学美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中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一、捕捉美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的表现于生活之中。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呢?这就需要从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中紧密地结合自身的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处处蕴涵的数学之美,展示数学学科中美的巨大魅力,引导学生愉快地走进生活这座花园,去感知去体会。我们探究生活中数学美的素材,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寻找生活中“数学美”的事物,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样使我们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观察美的教材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首先、感受教材本身之美。数学教材是无数专家、学者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精雕细刻”而成,教材那精美的装帧,那漂亮的封面,那有序的编排,还有那图文并茂的内容等等,可以说不愧为一件融无数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数学的简洁是突出的引人注目的美感。通行世界的数学符号,精练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的文字和语言,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数学的内在美还表现在它的有序、和谐、统一和严谨。
  三、体验美的操作
  数学中的美往往是形象鲜明的,特别是新颖奇特的空间图形,仅仅凭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字赋予灵性,使难懂的规律易于接受,往往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操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
  四、领悟美的想象
  审美体验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某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而这正是创造与想象的作用,放弃了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无所谓审美体验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就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也就贫乏,“想象就是创造力”,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
  五、接受美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评价的目标还是评价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的评价理念,在人格的尊重方面,人性的关怀方面都有所加强。
  六、展现美的创造
  对美的创造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有其新颖独特的一面,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追求美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创造数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数学美的直觉,以便作出数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斯说的:“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一个个数学题目凝聚着数学皇冠的精华,对数学题目的解答,又能一次又一次把学生的智力推向更高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沿着求异思维的途径通向胜利的彼岸,这样在过程中激起层层涟漪,让学生切身感到审美的乐趣。数学课堂也应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
  总而言之,数学从自身角度看,处处显露着美的韵律,其课堂不时地闪烁着充满灵动的神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领悟、接受、创造数学之美,让“美”满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瑞裘《美与教程》、《数学中的美-数学美学初探》;
  [2]张奠宙《数学的明天》;
  [3]吴以望.数学美育教育;
  [4]管建福《小学数学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