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师讲解”

【作者】 巴德扎西

【机构】 青海省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


【正文】过去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多运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只要教师将数学的原理、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系统地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教师讲学生只要听就可以了。所以,就产生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局面,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课程提倡把学生的学放在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改变教师“讲”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课可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师先出示尝试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在经历“自学课本例题”的主动学习后,第一次进行尝试练习,在进入口头表述解题思路、学生讨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后,再进行教师讲解。由于学生在尝试与学生讨论时可能出现多种情况:理解或不太理解的,准确的或不太准确的,因此要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讲解。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除法第77页《中括号》一课时,先出示了尝试题320÷[(8+8)×4],先由学生尝试计算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时还不到教师讲的火候,针对学生做的尝试题(把学生的几种解题思路板书在黑板上)供学生讨论后,教师通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提供信息。教师从前两步——“尝试练习”和“学生讨论”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的反馈信息,这时的学生虽然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算理不一定非常清楚,不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这时教师就可以开始讲解了。我采用的是作业评议式的讲解:作业评议式的讲解是对学生尝试练习中的正例和错例进行评讲,分析做对的道理和做错的原因。做对的道理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做错的原因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学生做完、讨论后,急于想知道谁对谁错,为什么做对了,做错的原因又是什么。因此,作业评议式正符合学生的需要。作业评议式也是一种先练后讲的“补充讲解法”。它先肯定学生讨论的正确,再组织第二次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后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讲解,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避免了过去那种只把学生当做容器机械讲解例题解题思路,学生机械模仿解题思路的教学方法。
  还有一种情况,如我在讲解尝试题:“装配小组计划十一月份装配240台彩电,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2台。照这样计算,完成全月计划要用多少天?”学生对算式240÷(240÷30+2)和240÷2的意义说不清,也不说出思考过程。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根据课本例题的解题思路,在思考方法上进行重点讲解。首先就错式引导思考:要求实际装配240台彩电要用多少天,需要那两个条件?缺少的条件应该怎样求?在240÷2中,把2当做什么条件列式了?其次再就正确解答的算式引导思考:在240÷(240÷30+2)中,240÷30表示什么意思?括号中的计算结果表示什么意思?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表达240÷(240÷30+2)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了。
  无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哪种情况,会做又能讲出算理的、会做不知算理的、不会做的,在运用尝试教学进行“教师讲解”时,都不必找课本例题重新讲解。这样有利于教师灵活运用讲解法,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做到精讲,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