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

【作者】 常 洁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新城一中

【摘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古代文人的经典作品。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古汉语知识,了解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典故。初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文言文的篇目就在逐渐的增多,但是学生对这一文学形式好像并不是很感兴趣,由于文中的表述不同于现代的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这也正是提升学生文学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做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正文】
  1.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并不是难度很大的文章,只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有效方法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找寻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是一项经常被学生忽略的工作,然而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预习能够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对文章有大体的概念,然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轻松的跟上教师的节奏,重点的听一下预习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地方。
  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运用符号预习的方式,也就是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特殊的符号圈画出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在文章上做上注释,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展示预习的成果,对于预习效果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在有些部分直接让学生讲解,阐述自身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另外,还要教会学生朗读课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的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在熟悉的基础上能够更加了解文章的意思,让学生牢记文章的内容。除此之外,在课余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古代的历史典故或者是成语故事,然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分享,这些故事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可能用的到,日常的搜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想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学生觉得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一些词句的理解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文章的同时,利用多媒体以图画的形式将整个文章表达的故事内容呈现出来,图画的形式能够让学生迅速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这样的情境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会让学生感觉比较壮观,对文章描述的内容更加的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实文言文并不是那么的复杂难懂,这些作品只是古人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一些思想活动的途径,只不过运用的文学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的表达,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样的形式进行转化,变成更加接近学生生活的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的配乐朗读,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学生能够对文章情感的表达把握的更加准确,还可以播放一些节目或是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口技》的时候,文章表述口技及技巧非常的神奇,教师可以找一些口技表演方面的节目来让学生观看,通过多样精彩的表演,学生能够对口技表演这一艺术形式有更大的兴趣,从书本到现实的之间的距离被逐渐的拉近,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
  3.注重日常积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中更多的是细小的知识点,一些重点的词句不同于现在表达的意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现代表达的影响,在理解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错误。这些与现代认知产生差异的地方都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累才能够掌握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特别注意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中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理解偏差。
  比如,在《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一词,在现代汉语当中妻子这一词语并不陌生,按照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来说就是和丈夫相对应的一个称呼,但是这样的解释放在这句文言文当中是不合适的,古代文言文中“妻子”的意思要比现代汉语中涵括的内容要多,指的是妻子儿女的意思,虽然在字词的组合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意思却有了很大的改变。又比如,在《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其中“学者”一词,在现代汉语当中指的一般是一类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才会被成为学者,但是在《师说》中这里的学者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求学的人。还有在大多数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走”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就是走路的意思,而在古汉语当中“走”就是跑的意思,这些古今汉语意思不同的例子还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搜集和积累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重点记忆这类词语,让学生养成归类记忆的好习惯,掌握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他文言文的学习当中更好的运用,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多下功夫去积累这样简单的词语,逐渐的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的运用,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文言文的学习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的重视,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从学习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加强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丰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的喜欢上文言文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学会知识的挖掘和探索,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在学习中获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