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 马 瑞

【机构】 新疆巴州焉耆县第一小学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中真正让我们的教学对象去研究乃至自主探究,那学生则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找到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能力
【正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多了,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我及时问学生:“为什么他当时不点一盏灯呢?真的碰扁了吗?”然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我介绍了鲁迅当时的生活背景,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理解了四周黑洞洞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这样学生就会印象深刻。然后我继续追问:“鲁迅碰壁后的心态如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曾经这样描述过学生:“在孩子的眼里,山啊,水啊,星星月亮啊,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想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能力培养上有所突破,就必须为学生营造富有诗意、感性而又美好的探究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研究的一席之地,也都有发表自己感想、阐述自己发现的一席之地。教学的实践也是我们充分发现,有时学生发现的真理不尽在优势群体的手里,恰恰在弱势群体的手中,恰恰就在不经意的弱势群体的说中玩中,只不过他们的理论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便或不会言论罢了。这就像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者一样,如果他没有见到孩子玩跷跷板的经历。恐怕他发明听诊器要滞后一步或者穷其一生也发明不出来。这就要我们的老师在平时要多多倾听弱者的声音,为他们的一些想法去加以发挥,师圆其说进而让这些学生也在探究学习中闪亮起来,进而绽放班级探究学习亮丽的奇葩。
  实践让我们感到小学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课堂模式的构造,我们也在以力拔山兮的气势促使我们的课堂富有创意。我们也必须这样反思,课堂上某种探究性学习的创设,是否有必要?如果无需则还是实际低调一点为好。课堂上某种突破常规的探究性学习的环节,要想想是否可行?不可行,还是不要去突破常规为好。课堂上某种探究学习的情境的组织形式的突然改变要问问教育自身是不是有把握控制?倘若不能控制,反而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我们的探究学习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要坚持真实、朴实、扎实,要坚持创新与务实有效融合并且紧密联系。
  有不同见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主观性较强。要让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需要老师在面对学生新颖的观点时,要加以鼓励表扬。表扬能使学生肯定自己,探究性学习的干劲会更高,反之就会使学生情绪低落,产生自卑感。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表扬与鼓励,即使他们答错了也不要批评指责,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探究意识得到强化。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广大教师不懈的追求。我们必须利用四十分钟的课堂,让学生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感到收获多多,感到身心愉悦,尤其感到探究学习语文的愉悦。这就要使我们语文课堂的学习生活化,把学生生活融入到课堂学习探究中来。平时的研究要独树一帜,令学生肃然起敬,努力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探究性旳实践。
  学生具备了探究意识,还得有正确的探究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探究学习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在课堂上就会踊跃发言。但有的学生的问题就会停留在一些词语、语法上,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要面对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善于发现与课文中心有关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是指“榕树的生命力强”就行,可我感觉这么说很抽象,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命力很难,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及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很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其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探究的一个重要基础。例如《飞夺泸定桥》中:“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引导学生学习这段话时,先让学生看图,想象“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去”这些词语代表的情景,然后引导他们归纳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探究出有价值的结果,形成创新思维。
  最后,要创设融洽学境,合作解决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