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德育工作的改进措施

【作者】 韦镇仁

【机构】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融安高中


【正文】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它以陶冶人的情操、纯洁人的思想和提升人的精神为核心。但由于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内涵的丰富性、表述语言的生硬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成效的迟缓性,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头绪纷繁、途径中一、措施乏力、效果欠佳。故而才有许许多多的学校在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德育活动就是近几年备受推崇的德育新方法之一。可是,在当今的德育教育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
  困境一是德育功利化。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富有,然而又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贫穷。许多人忽然发现,不仅上帝消失了,连自己也消失了,消失于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德育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地位从“唯一目的”到“最终目的”,再到现在的“德育首位”,不论是相对地位,还是绝对地位都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冲击。
  困境二是德育理想化。德育长期以来严重与生活实际脱节,成了“高、大、空”的空谈教育模式。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只是注重学生应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道德标准的学生素质,却不是根植于实际生活实例来借物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的德育从古代开始,就是追求培养圣人。但是,由于在实际情况下,圣人是不存在的。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按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培养目标来培养学生是虚幻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在某种情况下,许多人所接受的是道德信仰的教育,而对于道德准则方面的教育却很少涉及。 
  困境三是德育成人化。德育成人化的思想历来就有,并且毒害很深。夸美纽斯说:“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同样,斯宾塞也认为:“为我们完满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这些观点都是德育成人化的理论根源。他们认为,儿童在学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就是为了在他们成年之后能够应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总是用成人的逻辑讲授成人所理解的内容以达到成人的目的,而丝毫不顾及儿童本身的生活经验。学生只是被动地“灌进去”,等到需要“倒出来”时将会一愁莫展。这种道德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体规律,大大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面对德育教育的困境,通过探究德育的内涵和本质,找寻德育的规律,得出了以下三点改进措施:
  第一,德育工作必须要回归生活。现实生活是受教育者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实践道德教育的归宿。摆脱道德教育困窘境地、提高德育实效性,使德育生活化,都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去探寻德育生活化的途径,营造生活化德育氛围,构建生活化德育实践平台,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会自主选择,并且以一贯之,变成一种自律的终身行为。主体德性的发展,通过焕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来启发他们从灵魂深处感知自己的道德责任;强调德育对象的主动参与,自觉地将其行为付诸实践,知行统一。德育的主要场所亦不再只是学校,从现实生活中的“小道理”悟出社会的“大道理”,并产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将这种判断付诸行动的实践能力。这种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教育,也是满足需要的德育,培养出的是符合当前社会、能顺应当前时代潮流的人才。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学校教育中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学农以及走进社区活动等与生活相贴近的活动的开展,为德育工作的生活化做了有益尝试。
  第二,要加强课堂教育的功能。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这个染缸里的染料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只有加强课堂德育工作,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才唱响了学校德育的主旋律,才找到了学校德育回家的路。课堂德育是平常的,它不轰轰烈烈,但它却能“润物细无声”;课堂德育是绿色的,它不五彩缤纷,但它却能滋养五彩斑斓的百花;课堂德育是朴实的,它不张扬矫情,但它却能步步走实,收获“实在”。德育工作的方法确实需要创新,但这种创新应植根课堂,植根于课程,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收到实效。
  第三,创建绿色生态德育模式。“绿色生态德育”是现在中小学德育内容创新和改革的主流和新理念,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提炼出来的一种现代德育观。“绿色生态德育”是融合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德育观念,它倡导和谐、人文、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社会精神,倡导人和自然、人和动物、人和植物及一切生命体之间的共存共荣。为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体现德育工作的人文思想。绿色生态德育模式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就是要创建绿色的校园氛围。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要搞好绿色生态德育,就必须重视校园环境的绿色改造。首先要优化班级生活的微观环境。优美的班级生活环境能给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提高班级德育实施与管理的效果。作为班主任老师和德育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布置、保护学习环境,让学生亲手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生活环境,如各班的黑板报、中队角、小图书角的教室布置等,都要力求做到既美观大方,又注重教育性和激励性,因为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营造环境的过程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养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乐于奉献的好品质。再如,为了丰富图书角的内容,可以号召学生自愿从家中带一两本书捐入图书角,使他们懂得一本图书一个人拥有只发挥了一份作用,如和全班同学分享,则发挥了几十份作用,好书要大家看。每个人在为班级作出一份奉献的同时,回收到的是几十个人为你作出的奉献。其次,要优化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尊重、民主、共荣、体谅的班级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优化师生关系,关键在老师。教师要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加深师生感情,真正做到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都在极积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德育模式,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绿色环境氛围,努力构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会一体化的生态型德育格局。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的严重威胁和危害,人类正在深刻而严肃地反思。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共识。中小学校作为传承文明、联系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面对全球问题的客观要求,如何主动作出回应,培养出具有生态理念和绿色思维的新型优秀人才,更好地推动生态型的社会文明建设,是我国广大的中小学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真理,同样德育方式也应多样化。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心有所悟;只有心有所悟才能有所发、有所动;德育应“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方法不拘一格。由原来的单一走向多样,由“独语”走向“交流”,由“封闭”走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