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学浅见
【作者】 罗志科
【机构】 贵州省纳雍县拉戛中学
【正文】在写作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他们说:“要我写作文,宁愿去做一百道数学题。”这些同学把写作文比作最累最伤脑筋的事情。如何让这些不愿甚至厌恶写作的学生去喜欢写作,确实更是一道难题。虽然有不少老师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职高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写作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写作就是将你自己的生活,用文字记录下来。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同学平时能说会道,口若悬河,可是老师一布置写作文,就会抓耳挠腮,无话可说了。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就是生活”,“写文章就是说话”。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常常留心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细微的观察,积累许多生动、典型的材料,让大脑成为一个“作文素材仓库”。俗话说:“平时储备急时用”。有了储备,写作时需要什么,就可以从“仓库”中提出什么来。这样下笔就会有一种得心应手的快慰,感到思想闸门一打开,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不会感到作文是件苦事了。必须寻到源头,才能用之不竭。这“源头”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生活才是学生真正的创作源泉。所以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材”源不尽滚滚来。
二、指导学生体验写作过程
即写作之前提炼主题,编写提纲;写后增删材料,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作者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意见或中心思想。有了主题就可以开始列提纲。提纲是文章的纲要,是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作文前先列个提纲,对整理思路、合理布局很有必要。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写作前将写作素材进行整理,组织编排,分清主次。确定先用哪些材料,分哪几个段落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怎样过渡承接,哪个地方详,哪个地方略,等等。表现中心的材料字数要多,段数要多,文段要长……这样,在作文时就能成竹在胸,言之有序,条理分明,祥略得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增删材料,反复修改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古今中外写作者都如此认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增删材料,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权衡,包括所用体裁、中心思想、所选的选材、结构是否完整、有无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布局是否合理等。其次要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是否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用何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过渡是否自然,标点符号运用是否得当等。
三、适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片段训练不可少。片段是组成生活的浪花,经常指导学生进行片段描写,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和捕捉生活的能力。片段来自学生的所见、所闻,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培养学生的表现生活的能力。常见的训练方式有:(1)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2)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客观介绍。(3)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简单地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4)抽象性训练:写抽象的文章,要具体化,使它生动。用“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去勾描雕刻: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心里感到什么,脑里想到什么?(5)观察力训练:引导学生增强对各种新变化的敏感性,能留心并发现它,能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看到的生活内容用片断形式反映它,做“生活的有心人”。(6)想像力训练:经常写生活细节,有意无意去观察认识生活,就会熟悉生活。描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时,脑海里首先联想到的是古铜色的脸膛上汗水淋淋,进而想到他在不停地挥动锄头等。在片断训练过程中,常写常改,日积月累,写作技巧娴熟了,描述细腻生动了,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四、更新作文评价观念
首先,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如此这般,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其次,不去求全责备。在作文评改时,我们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有一点毛病就意味着作文的失败。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便是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我不仅重在指出问题所在,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更注重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的亮点,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等。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第三,要学会赏识。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赏识的修炼,即使学生写出了在教师看来是“优秀”的作文,教师给予的往往是“表扬”而不是赏识。表扬是馈赠,是“我”与“他”的关系,而赏识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的情感共鸣;表扬诉诸价值判断,而赏识诉诸审美价值。所以我更注重赏识,赏识更易于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对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赏识。
学生作文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是形式多样。造成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很多,做教师的只有制定长期的有效的有针对性提高的方案,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写作教学上,我们要一如既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写作就是将你自己的生活,用文字记录下来。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同学平时能说会道,口若悬河,可是老师一布置写作文,就会抓耳挠腮,无话可说了。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就是生活”,“写文章就是说话”。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常常留心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细微的观察,积累许多生动、典型的材料,让大脑成为一个“作文素材仓库”。俗话说:“平时储备急时用”。有了储备,写作时需要什么,就可以从“仓库”中提出什么来。这样下笔就会有一种得心应手的快慰,感到思想闸门一打开,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不会感到作文是件苦事了。必须寻到源头,才能用之不竭。这“源头”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生活才是学生真正的创作源泉。所以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材”源不尽滚滚来。
二、指导学生体验写作过程
即写作之前提炼主题,编写提纲;写后增删材料,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作者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意见或中心思想。有了主题就可以开始列提纲。提纲是文章的纲要,是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作文前先列个提纲,对整理思路、合理布局很有必要。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写作前将写作素材进行整理,组织编排,分清主次。确定先用哪些材料,分哪几个段落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怎样过渡承接,哪个地方详,哪个地方略,等等。表现中心的材料字数要多,段数要多,文段要长……这样,在作文时就能成竹在胸,言之有序,条理分明,祥略得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增删材料,反复修改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古今中外写作者都如此认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增删材料,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权衡,包括所用体裁、中心思想、所选的选材、结构是否完整、有无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布局是否合理等。其次要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是否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用何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过渡是否自然,标点符号运用是否得当等。
三、适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片段训练不可少。片段是组成生活的浪花,经常指导学生进行片段描写,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和捕捉生活的能力。片段来自学生的所见、所闻,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培养学生的表现生活的能力。常见的训练方式有:(1)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2)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客观介绍。(3)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简单地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4)抽象性训练:写抽象的文章,要具体化,使它生动。用“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去勾描雕刻: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心里感到什么,脑里想到什么?(5)观察力训练:引导学生增强对各种新变化的敏感性,能留心并发现它,能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看到的生活内容用片断形式反映它,做“生活的有心人”。(6)想像力训练:经常写生活细节,有意无意去观察认识生活,就会熟悉生活。描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时,脑海里首先联想到的是古铜色的脸膛上汗水淋淋,进而想到他在不停地挥动锄头等。在片断训练过程中,常写常改,日积月累,写作技巧娴熟了,描述细腻生动了,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四、更新作文评价观念
首先,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如此这般,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其次,不去求全责备。在作文评改时,我们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有一点毛病就意味着作文的失败。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便是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我不仅重在指出问题所在,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更注重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的亮点,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等。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第三,要学会赏识。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赏识的修炼,即使学生写出了在教师看来是“优秀”的作文,教师给予的往往是“表扬”而不是赏识。表扬是馈赠,是“我”与“他”的关系,而赏识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的情感共鸣;表扬诉诸价值判断,而赏识诉诸审美价值。所以我更注重赏识,赏识更易于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对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赏识。
学生作文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是形式多样。造成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很多,做教师的只有制定长期的有效的有针对性提高的方案,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写作教学上,我们要一如既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