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学的研究

【作者】 李志端

【机构】 广西陆川县古城镇初级中学


【正文】课题主持人:李志端
  课题组成员:黄焕利、池春桃、苏振川、李志才、李志忠、
  课题立项研究起始时间:2014年3月——2016年3月(二年)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和地位中指出,语文新课标将学校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学校教育不要人为地把德育与其他诸育割裂开来,把德育当作是学校分工中的一个门类和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对新时期语文学科德育工作的渗透做深入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又是积极开发课堂教学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强化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力,开展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探索,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德育渗透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道德思想素质形成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要使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遵循道德思想素质形成的规律,就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政治、思想心理健康。本课题是把语文教材与语文内容类别;把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中的德育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与显现,发挥语文的德育功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德育素质得以渗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在新时期条件下语文学科中德育新内涵、新功能;积极探索语文学科德育渗透之道,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进行德育渗透。注重教学的人文熏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课堂教学为教学阵地,以语文学科类别渗透为依托;学生在与教师、教材的对话中表现出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寻找德育渗透的结合与生成点,开拓课程德育资源,让德育渗透成为课堂的亮点,让育人的功能充分显现;把德育渗透作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艺术评价的指标;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把新时代的中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现代人,做有强烈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中国人。
  四、研究意义
    在课程改革的情况下,语文学科渗透德育,以学生为德育的主体,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以往的德育渗透,往往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的说教,可谓好高骛远。新时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研究不是把德育工作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凸现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奠定了保证,即确认工具性的同时强调语文是人文素养培植的摇篮;为造就二十一世纪实际素质过硬的人才做深入的研究;教师的师德建设与时俱进,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效应。
  五、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讨论法、调查法、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的目标
  1、 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探索德育渗透方法的多样化与艺术化;教师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以发展人为归宿。
  2、 研究在新时期条件下,深入研讨语文学科中德育新内涵、新功能;研究农村初中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途径、策略方法,做到如何有意、有度、有效地进行学科德育渗透,为培养具有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公民打下基础。
  3、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意识教育、让学生在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七、课题研究的价值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智育与德育的并举,学生的全面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更利于教师运用正确的途径方法渗透德育。教师将德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中,深刻挖掘学科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从而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辨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合理的社会自我认同感;同时教师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道德资源观的取向。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从2014年3月—2014年7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种上课、听课及研讨活动;开展学情调查,确立课题,拟定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制定课题计划,设计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学科德育现状的调查摸底,撰写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做好一切研究准备工作。建立参与实验研究人员的档案,为积累原始资料做准备;组织实验教师参与实验研究,按预定的设计日程进行工作。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从2014年8月—2015年10月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按预定目标实施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工作中及时调整实验研究方向,保证研究工作能抓住重点;课题组成员要熟悉方案,以“新时期德育的要求、内容设计”为研究专题;以语文内容各类别课堂教学德育渗透途径为研究内容;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德育渗透途径和策略。侧重学科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构建德育方法体系,尝试进行德育的渗透性研究,提高德育实效;研究德育的策略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在多元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探索、真实的体验,为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的保障,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强化课题常规管理,定期结合课例进行课题研讨,及时请教有经验的高级教师进行指导,保证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方向正确;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反馈交流,实现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确保研究不断深入;撰写中期评估、总结,形成阶段性工作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从2015年11月—2016年3月
  积累课题实验资料,完善课题实验模式,及时进行调整,针对课题的研究目标,汇总整理课题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阶段性报告,写汇编论文,出一本教师论文集,组织结题论证,提请有经验的高级教师进行结题鉴定;撰写《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学的研究》总结;申请结题;召开结题报告会。
  九、课题成员分工
  李志端:对课题整体实施负责;负责课题立项审报,制定出课题的研究方案,探讨课题的适用性;定期召开研究人员交流会、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研究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类问题。
  黄焕利:负责研究成果的推广,撰写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
  池春桃:负责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良好表达的习惯入手,同时结合交际内容相机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
  苏振川:负责在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如何研究语文学科渗透德育,以学生为德育的主体,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目标的归宿,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提出研究方案。
  李志才:负责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李志忠: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思想引导的方法,超越传统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十、实施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课题组成员是由语文组构成,这些年轻富有朝气的语文教师,在公开课的演示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同行的一致高评价;研究能力强。
  2、成员由分管教科研工作的校级领导、教科室主任和分管德育工作的学校领导、一线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各年级语文骨干教师代表组成,组织结构合理,管理职责明确,各成员工作热情高,热衷于德育的研究。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足够的科研实验经费。
  4、课题主持人李志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中学语文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他多次获县、市级的优秀教师奖,所写的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和《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分别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科研能力强,他完全有能力带动课题组的人员按质按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两年的探索研究,研究目标基本达成。分阶段对新时期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渗透的途径、渗透的策略三方面作了侧重研究。构建语文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写好了专题报告和论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课件、教案、录像课;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十二、参考文献
  1、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2期刘志明。
  2、略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年17期;何金侠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21期;何俊。
  十三、研究经费
  5000元(学校财务出一部分、课题组自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