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初中古文教学

【作者】 李春琴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那罗中学


【正文】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人教版初中阶段的教材共编排有45课文言诗文,其中有35课是精读篇目。在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篇目里,有泰山的壮美,有世外桃源的宁静;有小石潭的悄怆幽邃,有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有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立功之豪迈气概,有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国破家亡之悲愁;有木兰替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传奇,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   
  可谁知,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其次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无可奈何花落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更由于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特点助长了师生们的功利心态,使得文言文教学只为考试而服务,原本精彩绝伦、饶有趣味的作品,在教学中只剩下了对付考试所需的字、词、句,文言文教学演变成了机械化的操练,如是何趣之有?何味之有?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着力于诵读积累以悟“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着力于记诵积累以悟“文”。但未解其义未悟其文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几种引导学生诵读悟“文”的方法:   
  1.反复诵读以悟文意:一读读准字音,解决文字障碍。明确通假字要读本字字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读yu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读x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食”通“饲”读sì。有些词语要按照文意读音,如“浩浩汤汤”(范仲淹《岳阳楼记》)“汤汤”读shāng shāng;“曳屋许许声”(林嗣怀《口技》)“许许”读hǔ hǔ。还有特殊称谓的读音,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可汗”读kè hán。二读读出句读。正确地进行朗读停顿,首先需要在平时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感。其次,在进行节奏划分时,一定要参照各句的句式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标出各句的停顿。第三,要结合句意理解来划分节奏,不能只看句子的外部特征。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惠子相梁》)。三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要读出字里行间作者的抑郁感慨之情。   
  2.通读全文以悟文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文本的初读、再读和品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感悟历代迁客骚人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则要启迪学生学习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需引导学生感悟其身处困顿却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则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兴国安邦”的决心以及对后主殷切希望。   
  3.疏通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以悟文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初中学生大都会望文生义,理解为“将军身经百战而死,壮士十年征战凯旋而归”,故必须进行疏通,让学生明确上下两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古汉语中一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同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着力于有趣的活动设计以悟“文”    
  1.读的有趣活动: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读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读外,还可以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快读、慢读、高声读、轻声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以及摇头晃脑读、指手画脚读等。如在学习《公输》时,公输盘和墨子尖锐激烈的对话,就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蒲松龄的《狼》,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即可以让学生表演朗读。学习《〈论语〉十则》则可以让学生摇头晃脑读……如此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乐、读之以趣、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   
  2.译的有趣活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六字法”:留、补、调、换、删、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成“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补上的内容多用括号括起来。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为“(村中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询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如“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又如“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升序》),把“弗”换成“不敢”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夫战,勇气也”(《左转·曹刿论战》)中“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即删去,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波浪不起”,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教学中宜多结合实例,教给学生翻译的具体方法。在学生知晓了方法后,可采取多种有趣的方法让学生练习翻译。如“抽签翻译”,即教师先将需翻译的语句若干写在纸条上,让学生抽签来翻译;“男女对译”,即男生或女生选一句让对方翻译;“小组互译”,分小组分语段进行互相翻译;还可以进行“笑话错译”,如在学习蒲松龄《狼》一课时,教师故意将“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蹲坐在前面”,学生会疑惑进而大笑,从而理解这里的“犬”活用为“像狗一样”之意。同样,“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林嗣怀《口技》)一句,教师故意错译为“那妇人抚摸着儿子的乳头,儿子含着乳头还是啼哭”,学生们亦会忍俊不禁,自然会理解前一个“乳”为喂奶之意。从而理解了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前者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三要三不要”: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不要越俎代庖把很多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事,都由老师和一些辅导资料给帮忙代劳了。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一字一句讲解,面面俱到满堂灌输,惟恐漏掉一处。三是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要题海战术,答案再现。   
  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类积累做卡片和通过比较积累做摘记等方式以落实“言”的通晓。    
  四、结束语   
  总之“ 教有法而无定法”,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肤浅认识。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尝试。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切忌“两死”——教法死、学法死,力争“两活”——活教活学。正如棠湖中学刘勇老师所言,学习文言文要学得“死去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