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教与学“不对称”策略探究新思考
【作者】 张 强
【机构】 新疆阿克苏市第十一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及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的,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数学素养,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初中数学;教与学;不对称;策略探析;提高效益
【正文】
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优化,而随着目前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须从实际出发,教师得正视目前数学课堂教与学“不对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大胆进行创新改革实践工作,不断完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整体优化。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又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的激发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开始,对这种意识的保护和维持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体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而这种参与意识的保护和维持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已且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1、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在教学正负数的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联系起来。我还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 (+5)+(+3)=+8 (+4)+(-6)= -2 我马上给以首肯与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在参与教学后就会产生表现欲,希望能把参与的结果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出来,此时老师应充分保护这种积极性,能让更多的同学“表演”。
2、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人的本性都希望成功,以此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赞赏,青少年对成功的希望更加迫切,根据这一点,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演员”的“演技”,在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或解答练习题时,应尽可能地让“跳一跳,就摘到”的同学表演,让更多的学生成功。当学生成功受阻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成功。如现有一块三角形的塑料模板,不小心被掰成两块
(图),若去工厂再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塑料模块,带一块去行不行?为什么?学生感到很好奇,猜测,个个情绪饱满,兴趣很高。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做他们思路的导游者,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给予指导,使之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成功地完成某一事情,正确地完成某一问题的解答,在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赞扬后,就能产生滿足和愉快的情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著名数学教师马明先生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的形成大致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方法得出结论,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命题的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才会有学习动力。如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不等边三角形(利用多媒体的几何画板);
2、画出同一边上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观察三线位置;
3、慢慢拖动三角形一顶角将不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同时让学生
认真观察三线位置的变化过程。
为此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相互交流中掌握了知识。通过让学生参与观察过程,使学生明白了新知识是如何产生出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变式教学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变式教学是被教学实践所证实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中国式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适当的运用变式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例:如图1,AB∥CD,点P是直线AB和CD所在平面内一点,试讨论∠ABP、
∠BPD、∠PDC之间的关系:
(解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通过讨论,可以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达到题目考察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对图形及相关知识做到灵活使用、触类旁通,变式训练(“变变图形”)将大显身手。
例:如果将点P移动到如下三种不同位置(图2-图4),同样讨论∠ABP、∠BPD、∠PDC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切实掌握了上述图形问题的讨论后,再作如下变式:
如图5,AB∥CD,点P、Q、T是直线AB和CD所在平面内一点,试讨论
∠ABP、∠BPQ、∠QTD、∠TDC之间的关系。
本组习题通过把图形中的某些点移动,培养学生运动哲学观点,把图形由静态变为动态,创设了在运动中探索规律的情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起一定的作用。
四、重视解题后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中,明确在解决问题中提出要求学生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题中往往受思维定势或粗心大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解答不正确。因此在解题后需要对解题的正确性进行反思。其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复查解题过程与结果有无错误,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促使学生养成做题后检查的好习惯。其二,要反思解答全面性。学生解题易发生以偏概全或漏解的错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解答是否全面,有无丢解的现象。如“⊙O的一条弦AB把它分成1:5两部分,这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多少。”很多学生都只求出一种优弧上圆周角的答案,而忽视劣弧上的圆周角的度数,引导学生应分情况求解,及时纠正学生思考的片面性。其三,反思结果与题设的协调性。学生在求出结果后,以为解题结束,不再去推敲求得的结果是否与题设相吻合,这是学生解题失误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在解题教学中恰当引导,如“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为24,它的一条边长为6,求另两边长。” 很多学生都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当6为底边长时,求得腰长为9;当6为腰长时,求得底边长为12。此时教师应提请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都能构成三角形?”学生在反思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
当然,要解决好教与学“不对称”问题还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以上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一些粗浅与不成熟的看法,旨在获得同仁们纠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数理化学习,2014(11).
[2]鹏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改革与创新[J].福建教育,2015(09).
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优化,而随着目前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须从实际出发,教师得正视目前数学课堂教与学“不对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大胆进行创新改革实践工作,不断完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整体优化。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又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的激发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开始,对这种意识的保护和维持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体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而这种参与意识的保护和维持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已且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1、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在教学正负数的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联系起来。我还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 (+5)+(+3)=+8 (+4)+(-6)= -2 我马上给以首肯与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在参与教学后就会产生表现欲,希望能把参与的结果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出来,此时老师应充分保护这种积极性,能让更多的同学“表演”。
2、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人的本性都希望成功,以此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赞赏,青少年对成功的希望更加迫切,根据这一点,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演员”的“演技”,在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或解答练习题时,应尽可能地让“跳一跳,就摘到”的同学表演,让更多的学生成功。当学生成功受阻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成功。如现有一块三角形的塑料模板,不小心被掰成两块
(图),若去工厂再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塑料模块,带一块去行不行?为什么?学生感到很好奇,猜测,个个情绪饱满,兴趣很高。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做他们思路的导游者,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给予指导,使之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成功地完成某一事情,正确地完成某一问题的解答,在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赞扬后,就能产生滿足和愉快的情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著名数学教师马明先生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的形成大致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方法得出结论,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命题的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才会有学习动力。如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不等边三角形(利用多媒体的几何画板);
2、画出同一边上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观察三线位置;
3、慢慢拖动三角形一顶角将不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同时让学生
认真观察三线位置的变化过程。
为此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相互交流中掌握了知识。通过让学生参与观察过程,使学生明白了新知识是如何产生出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变式教学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变式教学是被教学实践所证实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中国式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适当的运用变式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例:如图1,AB∥CD,点P是直线AB和CD所在平面内一点,试讨论∠ABP、
∠BPD、∠PDC之间的关系:
(解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通过讨论,可以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达到题目考察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对图形及相关知识做到灵活使用、触类旁通,变式训练(“变变图形”)将大显身手。
例:如果将点P移动到如下三种不同位置(图2-图4),同样讨论∠ABP、∠BPD、∠PDC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切实掌握了上述图形问题的讨论后,再作如下变式:
如图5,AB∥CD,点P、Q、T是直线AB和CD所在平面内一点,试讨论
∠ABP、∠BPQ、∠QTD、∠TDC之间的关系。
本组习题通过把图形中的某些点移动,培养学生运动哲学观点,把图形由静态变为动态,创设了在运动中探索规律的情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起一定的作用。
四、重视解题后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中,明确在解决问题中提出要求学生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题中往往受思维定势或粗心大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解答不正确。因此在解题后需要对解题的正确性进行反思。其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复查解题过程与结果有无错误,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促使学生养成做题后检查的好习惯。其二,要反思解答全面性。学生解题易发生以偏概全或漏解的错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解答是否全面,有无丢解的现象。如“⊙O的一条弦AB把它分成1:5两部分,这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多少。”很多学生都只求出一种优弧上圆周角的答案,而忽视劣弧上的圆周角的度数,引导学生应分情况求解,及时纠正学生思考的片面性。其三,反思结果与题设的协调性。学生在求出结果后,以为解题结束,不再去推敲求得的结果是否与题设相吻合,这是学生解题失误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在解题教学中恰当引导,如“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为24,它的一条边长为6,求另两边长。” 很多学生都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当6为底边长时,求得腰长为9;当6为腰长时,求得底边长为12。此时教师应提请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都能构成三角形?”学生在反思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
当然,要解决好教与学“不对称”问题还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以上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一些粗浅与不成熟的看法,旨在获得同仁们纠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数理化学习,2014(11).
[2]鹏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改革与创新[J].福建教育,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