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作者】 江海鹏
【机构】 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正文】如果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审美素质便是塔基。一个人不管从事哪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感知力、情感力和想象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怎样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中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以极简练又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感情,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那么,如何引导初中生去感受古诗词所体现出来的美,从而陶冶美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让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
审美对象有形象性这一特点,而这一特点又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仅是用逻辑思维,也不仅是靠抽象思维,在更多时候,人们的审美活动用的是形象思维。人们往往首先直接感受美的事物,进而才把握美,领悟美。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诗词所展示的色彩、韵律、节奏等美感,然后在头脑中形成优美的画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了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诗的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词的诗情画意,深入体会其中的“绘画美”。比如,在教《淮上与友人别》时,我曾尝试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展开联想,慢慢融入到古诗的情景中,体会诗人的离别情感。最后,让学生用语言来描绘头脑中的那幅画,尤其要注意色彩方面的表达。这样学生在学这首诗时,就会把它当作一幅画来欣赏。经过学生的构思,加上我适当的点拨,课后再让他们把语言变成图画,每个人都尝试把这首诗绘成一幅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第二,让学生拥有“音乐的耳朵”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富于灵气和美感的一种文学形式,古诗能更大程度地对读者产生听觉和想象上的美感冲击。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李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者像一支小号在吹奏,激越清新,后者如大提琴的演奏,沉郁悲壮。学习他们的诗歌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节奏旋律里,品味诗人不同的风格。我抓住李白和杜甫两位大诗人在风格上的差异,先让学生欣赏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在欣赏乐曲的同时,自己慢慢吟诗:简洁明快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的豪情与洒脱,幽咽凄婉的旋律,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忧郁和沉重。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仅了解了诗人的风格,而且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会体会古诗词中的音乐美。拥有了“音乐的耳朵”,使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更有兴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融情于景,融情于诗,共鸣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第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名句时,我都启发他们去想象,让想象成为审美的翅膀,带领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意境中飞翔。如: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曾让多少人叹为观止,它妙就妙在一个“绿”字上,然而如何唤起学生对“绿”的意境的把握呢?那就只有依靠想象了。我们不妨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这几个方面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论视觉:春风过处,遍地披上绿装,到处春光明媚,生机勃勃;论听觉:仿佛听到春风化雨的淅淅沥沥,黄鹂在翠柳间婉转鸣唱;······这样,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飞翔的小鸟,还有青山绿水······这样,既能叩开学生欣赏古诗词时的灵感之窗,又可以让学生在舒展美丽的想象时获得美的体验。
19世纪俄国伟大的女学者科瓦列夫斯卡娅曾形象地解释过审美素质对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再心灵上作为一个诗人,就不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能说明生活并给予人的情感和思想以方向。”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文质兼美的古诗词佳作,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慢慢步入古诗的殿堂,让他们学会欣赏古诗,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使我们的学生知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这不仅是培养审美的素质,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尝试,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有所提高,审美素质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古典诗词的深邃,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也可以说是古典文化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吧。
第一,让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
审美对象有形象性这一特点,而这一特点又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仅是用逻辑思维,也不仅是靠抽象思维,在更多时候,人们的审美活动用的是形象思维。人们往往首先直接感受美的事物,进而才把握美,领悟美。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诗词所展示的色彩、韵律、节奏等美感,然后在头脑中形成优美的画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了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诗的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词的诗情画意,深入体会其中的“绘画美”。比如,在教《淮上与友人别》时,我曾尝试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展开联想,慢慢融入到古诗的情景中,体会诗人的离别情感。最后,让学生用语言来描绘头脑中的那幅画,尤其要注意色彩方面的表达。这样学生在学这首诗时,就会把它当作一幅画来欣赏。经过学生的构思,加上我适当的点拨,课后再让他们把语言变成图画,每个人都尝试把这首诗绘成一幅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第二,让学生拥有“音乐的耳朵”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富于灵气和美感的一种文学形式,古诗能更大程度地对读者产生听觉和想象上的美感冲击。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李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者像一支小号在吹奏,激越清新,后者如大提琴的演奏,沉郁悲壮。学习他们的诗歌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节奏旋律里,品味诗人不同的风格。我抓住李白和杜甫两位大诗人在风格上的差异,先让学生欣赏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在欣赏乐曲的同时,自己慢慢吟诗:简洁明快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的豪情与洒脱,幽咽凄婉的旋律,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忧郁和沉重。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仅了解了诗人的风格,而且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会体会古诗词中的音乐美。拥有了“音乐的耳朵”,使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更有兴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融情于景,融情于诗,共鸣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第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名句时,我都启发他们去想象,让想象成为审美的翅膀,带领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意境中飞翔。如: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曾让多少人叹为观止,它妙就妙在一个“绿”字上,然而如何唤起学生对“绿”的意境的把握呢?那就只有依靠想象了。我们不妨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这几个方面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论视觉:春风过处,遍地披上绿装,到处春光明媚,生机勃勃;论听觉:仿佛听到春风化雨的淅淅沥沥,黄鹂在翠柳间婉转鸣唱;······这样,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飞翔的小鸟,还有青山绿水······这样,既能叩开学生欣赏古诗词时的灵感之窗,又可以让学生在舒展美丽的想象时获得美的体验。
19世纪俄国伟大的女学者科瓦列夫斯卡娅曾形象地解释过审美素质对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再心灵上作为一个诗人,就不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能说明生活并给予人的情感和思想以方向。”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文质兼美的古诗词佳作,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慢慢步入古诗的殿堂,让他们学会欣赏古诗,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使我们的学生知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这不仅是培养审美的素质,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尝试,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有所提高,审美素质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古典诗词的深邃,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也可以说是古典文化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