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作者】 潘 波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罗集学区陈庙小学

【摘要】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学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即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只需简单分析,就能直接领悟。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挥,是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语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是有效教学的凭借。凭借语感能力的培养,可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凭借良好的语感,能真切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凭借语感的细腻,可高效地进行习作的批改,夯实习作的基本功;凭借语感的敏锐,能迅速地进行课外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能力的培养既是有效教学的凭借,却又与教学的全过程相辅相成,断然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培养。
【关键词】语感能力;培养;有效;教学;方法;策略
【正文】
  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学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即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只需简单分析,就能直接领悟。吕叔湘先生说,语感是个总的名称。“里边包含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像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的敏感;当然还包括语音感。”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挥,是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取得教学的最优化,如何更轻松、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主题。下面简要谈几点体会、认识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作为语文教师,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形式,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其中的朗读、背诵的份量占有其相当大的位置。可以说,读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科学习的质量。但长期以来,我发现:无论是何种指导方法,倘若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感,要真正取得教学效果是很难的。记得在教授《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时,文中:“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事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句话,作者旨在突出自己一行人“好心干坏事”之后那种后悔不已的心情,但学生在朗读到这里时,却是语调平平,他们的语气语调根本无法体现作者一行人“悔恨、惊慌”的心情。于是,我采用加重音的方法:1、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2、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3、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三种不同不同的语气变换,让学生在反复的语言感悟中,体会当时的气氛,并让学生明确:在“蠢事”一词前面加上“愚不可及”一词,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何等的自责。学生的感觉找到了,读来也就饱含感情了;另者: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背诵任务是繁重的,许多学生的这一项任务都无法完成,究其原因,他们的背诵方法采用的是死记硬背,而不是在充分理解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特别是文言文部份更是如此。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语感没有找到。记得在教学六年级下学期的《鹬蚌相争》一课,我采用引导学生划节奏线,结合字词逐步击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条理的分析中找到感觉,很快的,他们便能朗朗上口了: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真切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故事的时代背景是较久远的,学生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很难的,除了得有老师作必要的介绍作教学的铺垫,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引导学生地语气的品读中,凭借良好的语感,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同悲同欢,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学生对老班长的“舍己为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而在我有意的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后,有些学生却能在语言的反复诵读中,在课堂上热泪盈眶:(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可以说,全文最精采的人物对话在这个章节,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最感人的章节也在这些人物对白之中,所以让学生反复地品读,在语言的感悟中明白当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难,学生则能在文本中感同身受,并被老班长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高效地进行习作的批改,夯实习作的基本功
  作文的批改一直都是语文老师头疼的任务。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培养学生细腻的语感,能夯实他们习作的基本功,如字词、标点的运用、语句的正确表达等等。只要学生有良好的语感,那么,作文批改则成了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尽管他们所批改的并不一定能像老师那么深入、细致,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完全放手,但如果学生事先有良好的语感,老师的帮助他们便能更好地接受。也就是说,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中,我侧重于学生习惯的养成,侧重于他们基本功的奠定,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事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了良好的语感,他们则能在自我的批改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种种错误,并自觉地进行批改,长期以来,学生有了扎实的习作基础之后,他们的习作水平便能在自我磨炼中得以提高。
  有了语感的敏锐感悟力,致力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更快、更全面地得以提升。语感的培养既是有效教学的凭借,却又与教学的全过程相辅相成,断然不可能孤立着进行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以不断地优化、提高,他们的所学,才能逐渐向“语用”的层面过渡。
  四、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恰当的语感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感分析能力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课后练习之“揣摩?运用”,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口动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分析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1、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由于写作是作者的心境不同,有时贬词褒用,也有时褒词贬用,这就要求学生要连上下文加以辨别。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观擦觉……”“狡猾”本是贬义词,在这里贬词褒用,它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2、分析副词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加深理解,体恢复词的意义和语气。如:下边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例:“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可”字表示强调,去掉了就表现不出郭全海对农民群众耐心教育、语重心长的特点了。3、分析关联词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理解,并进而保握住多重复句的层次或句群的层次与中心句。4、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标点符号往往具有语言文字难以替代的作用,标点符号不同,语调和语气都会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就不一样。5、分析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确定意义,有些词不只是义项,或不止一种用法;有的次属于特殊用法,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他们的含义。如“一竿子插到底”中的“到底”表示“尽头、到终点”。“这项改革到底成功了”中的“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以后最终实现的情况。“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到底还是年轻人干净大!”表示毕竟。6、分析语法现象和语法格式。如一般次序和特殊次序,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等等。通过比较它们的语气、语调、语义的异同,培养学生对各种语法现象和语法各项的感受能力。7、分析病句的特点。分析产生病句的原因和修改法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种病句的敏感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利用情文并茂、绘声绘色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不能把传授语言知识当做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要把语文知识当做语文教学的踪迹目的。把语文知识当做深化、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言语的感应、领略的武器,使之服务于语感的培养”。相信伴随着良好的语感,学生在当前,甚至在今后更长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会更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