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发现美
【作者】 王新春
【机构】 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应避免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积极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引导他们发现自我独特的创造力、智慧及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想象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关键词】生活;发现;感受美;创造美
【正文】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说“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留心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才会发现美的存在,才会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体现了小学美术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部分美术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照本宣读或依葫芦画瓢,只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不考虑学生的想法,运用统一的、单调的思维模式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扼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新课改革的特点背道而驰,我认为,应从提高学生的主观感受入手,注重学生视觉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并灵活的运用到所学的知识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们发现美、认识美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识和捕捉生活中的美
“美”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美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为了使生活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可以采用很多自然界的或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装饰我们的生活,如在上一年级《缤纷的花布》一课上,我问学生:花布美吗?美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讨论花布有什么作用?这些小朋友像炸开了锅,思路一下就被打开了,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做漂亮的衣服、裤子、裙子、帽子、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来做桌布、窗帘、床单、沙发套等,这时,我让小朋友们相互观察了衣服的花纹、颜色,都说各不相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花布。但更多还是体现在我们服饰上,常言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不仅是在质地上,更重要的方面是在颜色、花纹、款式上,因此,人们从花布的设计发现更多的美。对于我们未来的设计师们,从小培养他们爱美的天性、设计的思想、创新的意识。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教学时,一定要从感情入手,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体会。因为学生的审美知识缺乏,往往难以入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入境呢?我采取了三种方法,听、忆、看,如:在上二年级下册《春天来啦》一课,我首先让学生感受和想象:“听”乐曲《春天在哪里》,然后提问:听懂了吗?你知道这首歌主要唱了什么?你喜欢春天吗?小朋友都很高兴,边听边用手拍起节奏,好像沉浸到春天的景色中。又采用“忆”的方法?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说说你印象中的春天,这时小朋友们兴趣一下子浓厚起来,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天——蓝蓝的,水——深深的,有的说:风——轻悄悄的,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有的说:花粉粉的,粉黄的,粉白的,粉红的......,柳树出了嫩绿的芽等。最后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同学们“看”《春天在哪里》的视频,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与你记忆中的是否一样呀?这时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说:上面有些没有见过,还差什么什么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补充,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使学生想到了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都是春天景象的代表,是春天的象征,这样,学生们的闸门就打开了,完完全全的让学生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万树萌绿、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生机蓬勃的季节,它给自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观察、了解、欣赏春的气息、春的风采,大胆感受和表现春天的色彩。
三、引导学生用视觉去发现美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美好的事物,并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的美、艺术作品中的的美两方面,展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例如:我在上六年级下册《美无处不在》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带一些蔬果,我自己也带一些,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些有什么作用呀,不就是常见的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形和色去观察,除了外形上和色彩上还有哪些美的地方。分小组讨论,学生们好像兴趣不浓厚,认为一看就知道美不美了,有的同学说:老师,实在找不出来。我立即出示紫色卷心莲花白,学生说形象就是一个圆形、紫色、然后有一些茎,没什么独特之处了。趁这个时候,我用刀把莲花白从中间剖开,这时学生眼睛一亮,说:哇!紫色和白色的条纹。剖开的这个面好美哦!这时,我趁热打铁,出示一棵大的红色的菜椒,学生说辣椒红红的,颜色很漂亮,另一个同学立即抢着说把它剖开,里面有辣椒籽。我用刀把辣椒剖开,同学们又发出了一阵欢呼声,原来被隐藏的也是一种美,以前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之后我再用放大镜照在辣椒上,学生说又有变化了,又是一种美了。因此,采用微距观察下的蔬菜的切面局部时,学生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平时熟悉的物体,会有如此惊喜的发现。
通过演示,学生积极性提高了,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蔬果拿来,寻找它的美所在。爱迪生说:“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心的欣喜与满足。”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发现美、体验美、激发孩子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美,大胆认同自己听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对于熟悉的事物,如果从一些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学生就会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说“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留心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才会发现美的存在,才会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体现了小学美术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部分美术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照本宣读或依葫芦画瓢,只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不考虑学生的想法,运用统一的、单调的思维模式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扼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新课改革的特点背道而驰,我认为,应从提高学生的主观感受入手,注重学生视觉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并灵活的运用到所学的知识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们发现美、认识美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识和捕捉生活中的美
“美”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美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为了使生活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可以采用很多自然界的或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装饰我们的生活,如在上一年级《缤纷的花布》一课上,我问学生:花布美吗?美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讨论花布有什么作用?这些小朋友像炸开了锅,思路一下就被打开了,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做漂亮的衣服、裤子、裙子、帽子、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来做桌布、窗帘、床单、沙发套等,这时,我让小朋友们相互观察了衣服的花纹、颜色,都说各不相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花布。但更多还是体现在我们服饰上,常言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不仅是在质地上,更重要的方面是在颜色、花纹、款式上,因此,人们从花布的设计发现更多的美。对于我们未来的设计师们,从小培养他们爱美的天性、设计的思想、创新的意识。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教学时,一定要从感情入手,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体会。因为学生的审美知识缺乏,往往难以入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入境呢?我采取了三种方法,听、忆、看,如:在上二年级下册《春天来啦》一课,我首先让学生感受和想象:“听”乐曲《春天在哪里》,然后提问:听懂了吗?你知道这首歌主要唱了什么?你喜欢春天吗?小朋友都很高兴,边听边用手拍起节奏,好像沉浸到春天的景色中。又采用“忆”的方法?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说说你印象中的春天,这时小朋友们兴趣一下子浓厚起来,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天——蓝蓝的,水——深深的,有的说:风——轻悄悄的,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有的说:花粉粉的,粉黄的,粉白的,粉红的......,柳树出了嫩绿的芽等。最后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同学们“看”《春天在哪里》的视频,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与你记忆中的是否一样呀?这时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说:上面有些没有见过,还差什么什么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补充,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使学生想到了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都是春天景象的代表,是春天的象征,这样,学生们的闸门就打开了,完完全全的让学生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万树萌绿、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生机蓬勃的季节,它给自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观察、了解、欣赏春的气息、春的风采,大胆感受和表现春天的色彩。
三、引导学生用视觉去发现美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美好的事物,并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的美、艺术作品中的的美两方面,展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例如:我在上六年级下册《美无处不在》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带一些蔬果,我自己也带一些,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些有什么作用呀,不就是常见的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形和色去观察,除了外形上和色彩上还有哪些美的地方。分小组讨论,学生们好像兴趣不浓厚,认为一看就知道美不美了,有的同学说:老师,实在找不出来。我立即出示紫色卷心莲花白,学生说形象就是一个圆形、紫色、然后有一些茎,没什么独特之处了。趁这个时候,我用刀把莲花白从中间剖开,这时学生眼睛一亮,说:哇!紫色和白色的条纹。剖开的这个面好美哦!这时,我趁热打铁,出示一棵大的红色的菜椒,学生说辣椒红红的,颜色很漂亮,另一个同学立即抢着说把它剖开,里面有辣椒籽。我用刀把辣椒剖开,同学们又发出了一阵欢呼声,原来被隐藏的也是一种美,以前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之后我再用放大镜照在辣椒上,学生说又有变化了,又是一种美了。因此,采用微距观察下的蔬菜的切面局部时,学生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平时熟悉的物体,会有如此惊喜的发现。
通过演示,学生积极性提高了,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蔬果拿来,寻找它的美所在。爱迪生说:“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心的欣喜与满足。”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发现美、体验美、激发孩子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美,大胆认同自己听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对于熟悉的事物,如果从一些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学生就会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