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 宋文磊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中学
【摘要】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强化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质疑探究、鉴赏与评价能力的提高都是离不开阅读。【关键词】基础知识;增加积累;培养能力
【正文】
一、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学习
1、培养科学精神,突显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
2、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应强化它的工具性功能,即把语文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运用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听、说训练。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在交际的实践中学习、捕捉、筛选和加工语言,在生活中了解和吸收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化,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3、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语文应体现多元化的教育实质,对教学篇目涉及的语言、文学、哲学、逻辑学、地理学、思想教育等都不能忽略,突出语文课内涵的丰富性。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在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兴趣。这是人才“宽基础”和“创造性”的培养目标集中,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体现。
二、加强诵读与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熟读背诵,重视积累。教材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佳品。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对于一些含义深刻或描写精彩的片断,仅仅通过朗读,记忆是不深的,必须熟读成诵。熟读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中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进了自己的大脑――知识的宝库,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铸就新的语言。
2、延伸课外,增加积累。首先,要积累就必须多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课文向学生推荐阅读,读得多,视野就开阔,就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其次,积累也需讲究方法,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他们圈划批注,做做资料卡片,或是写写心得体会。利用课余时间,开些“辩论会”、“交流讨论会”,类似学术沙龙,让学生从相互思维的碰撞中积累更多的文化底蕴。积累,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触摸到作者们运用语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重视语文能力训练
l、拓展学生视野,扩大语文信息量。针对学生因不重视日常的观察、分析和材料的收集等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激励学生多读多看,不断拓展视野,广泛收集各种信息。除开学初给学生指定精读、略读中外名著、名人传记、散文佳作外,每周还必须写一篇周记。为了解学生阅读和写作情况,要批阅约20-30篇,其余则略批改,并将优秀篇章带进课堂,请学生本人读给大家听。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判断、交流的能力,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关心国内外大事,有目的地多渠道收集信息,广泛地占有材料,认真分析研究。
2、以能力训练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上范文的学习,进行听、说、读、写等相关知识的传授,并将相关知识的学习融入实践能力的训练之中。例如,在讲授评论性范文时,充分利用美国大选和当今亚太形势以及南海问题等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课外查资料,课上进行讨论,课后写评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了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组织材料和相互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训练。由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和课外互补,同学们逐渐克服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胆子越来越大,由原来的被动听、不愿讲、不敢说变得思想活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实践训练。
3、打破课内课外界限,加强有效的指导教学,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第二课堂活动(如朗诵、演讲、征文等)的开展有机结合进来,事先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具体指导,事后对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得失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使他们能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提高水平。
四、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要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强调教学是一个“过程”,但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交流、综合信息、研讨问题、探索知识、体验生活、开发智力、领悟和思考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当允许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独立个性的发展。
2、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实行“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英国教育学家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任务的使用”成为教学的核心。
3、使课堂“动”起来,把静态的讲变成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动态的课童。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起来,促使课堂“活”起来,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教学状态,从而达到“以趣导课、以疑启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的教学效果。没有怀疑就没有思维,没有了思维就没有了创造。我们要采取措施去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使学生学会打破思维定式,逐步养成诸如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变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实际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协调一致,才具有实际意义。只提讲法的多样性而忽视教法的统一性、协调性,教学程序就会杂乱无章;反之,只提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变化性,也会使教学活动单调、僵化,缺乏动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去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之与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以及教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一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倾向。二是对先进教学经验生搬硬套的倾向。要大胆改革教法,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外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又要勇于进取,强化创新意识,能因人、因文、因时而异,创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把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适合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
一、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学习
1、培养科学精神,突显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
2、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应强化它的工具性功能,即把语文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运用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听、说训练。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在交际的实践中学习、捕捉、筛选和加工语言,在生活中了解和吸收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化,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3、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语文应体现多元化的教育实质,对教学篇目涉及的语言、文学、哲学、逻辑学、地理学、思想教育等都不能忽略,突出语文课内涵的丰富性。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在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兴趣。这是人才“宽基础”和“创造性”的培养目标集中,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体现。
二、加强诵读与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熟读背诵,重视积累。教材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佳品。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对于一些含义深刻或描写精彩的片断,仅仅通过朗读,记忆是不深的,必须熟读成诵。熟读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中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进了自己的大脑――知识的宝库,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铸就新的语言。
2、延伸课外,增加积累。首先,要积累就必须多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课文向学生推荐阅读,读得多,视野就开阔,就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其次,积累也需讲究方法,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他们圈划批注,做做资料卡片,或是写写心得体会。利用课余时间,开些“辩论会”、“交流讨论会”,类似学术沙龙,让学生从相互思维的碰撞中积累更多的文化底蕴。积累,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触摸到作者们运用语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重视语文能力训练
l、拓展学生视野,扩大语文信息量。针对学生因不重视日常的观察、分析和材料的收集等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激励学生多读多看,不断拓展视野,广泛收集各种信息。除开学初给学生指定精读、略读中外名著、名人传记、散文佳作外,每周还必须写一篇周记。为了解学生阅读和写作情况,要批阅约20-30篇,其余则略批改,并将优秀篇章带进课堂,请学生本人读给大家听。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判断、交流的能力,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关心国内外大事,有目的地多渠道收集信息,广泛地占有材料,认真分析研究。
2、以能力训练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上范文的学习,进行听、说、读、写等相关知识的传授,并将相关知识的学习融入实践能力的训练之中。例如,在讲授评论性范文时,充分利用美国大选和当今亚太形势以及南海问题等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课外查资料,课上进行讨论,课后写评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了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组织材料和相互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训练。由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和课外互补,同学们逐渐克服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胆子越来越大,由原来的被动听、不愿讲、不敢说变得思想活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实践训练。
3、打破课内课外界限,加强有效的指导教学,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第二课堂活动(如朗诵、演讲、征文等)的开展有机结合进来,事先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具体指导,事后对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得失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使他们能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提高水平。
四、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要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强调教学是一个“过程”,但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交流、综合信息、研讨问题、探索知识、体验生活、开发智力、领悟和思考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当允许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独立个性的发展。
2、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实行“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英国教育学家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任务的使用”成为教学的核心。
3、使课堂“动”起来,把静态的讲变成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动态的课童。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起来,促使课堂“活”起来,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教学状态,从而达到“以趣导课、以疑启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的教学效果。没有怀疑就没有思维,没有了思维就没有了创造。我们要采取措施去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使学生学会打破思维定式,逐步养成诸如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变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实际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协调一致,才具有实际意义。只提讲法的多样性而忽视教法的统一性、协调性,教学程序就会杂乱无章;反之,只提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变化性,也会使教学活动单调、僵化,缺乏动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去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之与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以及教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一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倾向。二是对先进教学经验生搬硬套的倾向。要大胆改革教法,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外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又要勇于进取,强化创新意识,能因人、因文、因时而异,创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把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适合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