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解救策略
【作者】 余永涛
【机构】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栗木镇中心校
【正文】一、育人先育心,育心先知心,学困生心理帮教策略
心理帮教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从消除学困生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和倾听学困生心声,做学困生知心人等方面去寻找帮教策略。①设立“学困生心理咨询热线”和“知心信箱”,给学困生搭建诉说交流的平台。在学校里,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受排挤、轻视,没有能力和机会参加各项活动,更让他们苦恼的是心中有话而无处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去关注学困生,不倾听他们的声音,那真是学困生的悲哀,校园的悲哀。笔者认为,不需要专门设立一台电话来作为学困生的心理咨询热线,只要每一位语文老师公布自己的小灵通或家庭电话,叮嘱学困生有心里话或疑惑拨打老师电话或者写在纸条上投到“知心信箱”。起初,学困生不会主动诉说,这时我们就要做有心人、热心人、知心人,主动找学困生交谈,以我们的主动换取他们的主动。②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让学困生和优秀生交往,那么学困生会受到优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困生不敢和优秀生交往,归根结底是自卑心理在作祟。为此我们要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积极主动地和学困生共学习、同玩耍,让学困生觉得生活在班集体中,生生之间是平等的,完全没有必要自卑。用我们的爱心、真心、细心、耐心拨去学困生心头的阴霾,给他们一个明媚的天空。
二、开展同伴学习,享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的其他同伴,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那是一份珍贵的学习资源。同伴的说教、示范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困生的帮助是一般的教育教学手段所无可比拟的。比如我们买来一部新手机,自己看使用说明书,可能半天下来,还不甚了解,但是经别人一点拨,我们却马上豁然开朗。同伴学习中,学困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学习、模仿优秀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志,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能随时得到优秀学生的帮助。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主动找一个或两个学困生结成学习对子,积极主动地开展同伴学习。这样学困生就不会因为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而感到迷茫,而且也不再孤独,自卑心理也就自然而然消除了。
三、课堂应有学困生的声音
①教师的心中应该有学困生的地位,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照顾到学困生,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读写字词,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还有在学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要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就像于永正老师那样,为了让一个学生读好一个语句,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她读,直至第八遍这个女生才读正确、流利。这期间,听不到一句训斥,看不出一丝厌烦,有的只是鼓励和赞赏。③可以运用潘昌湘老师的“你能行”的心理暗示的手法,间接地激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如当自学生字新词或练读课文时,我们可以特意来到他们的身边,悄悄地告诉他们:准备一会儿上黑板默写,一会儿朗读课文,老师相信你能行。还有,我们可以和学困生进行一些课堂约定,并把约定结果和争星脱困挂钩,根据表现奖励相应积分。
四、让语文学困生的声音在课堂上更响亮
很多情况下,学困生极少主动举手发言,他们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主要表现在“不想发言”和“不敢发言”两种情形。我们教师的疏忽,冷落,使学困生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我不举手,反正老师又不会注意到我。而绝大多数的学困生是由于长期的不自信导致畏惧心理。①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指向性。教师心中要明确这一个目标是针对学困生的,那一个问题是让学困生回答的。针对学困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安排一些他们易于接受,易于回答的环节和问题。比如课文朗读,一些字词的理解,有一些问题设计成优等生先示范,然后学困生再跟进等,这一切教师都做到心中有数。②在课堂上,教师要走近学困生。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走下讲台,走到学困生身边,去发现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并且和他们进行学习任务上的约定,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努力方向。比如说:待会儿你来朗读这段课文;你准备一下这个问题,老师希望你来回答……这样学困生准备起来就有的放矢,回答时就不会突兀、彷徨。③对学困生有期待性,相信他们能行。在他们回答时不急不躁,耐心诱导,真诚鼓励。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就像于永正老师再一堂公开课上请一个小女孩朗读课文一样,循循善诱,绝不急躁,每一遍都有鼓励。在于老师和全场老师的期待中,小女孩第八次朗读时终于读得正确、流利了,在于老师赞许的目光和全场老师的掌声中,小女孩带着成功的喜悦坐了下去。④赏识是一缕阳光,能激发人的心理需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我们的一个赏识的笑容,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赏识的动作,一句赏识的话都会让学困生深受鼓舞。如此简单之举,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我们的教育是和谐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在我们的眼中没有遗忘的角落。在我们的关注中,学困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正在一点一点被唤醒、激发。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艰苦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抓反复,反复抓,只有“功”的积累,才有“成”的希望。以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为起点目标,继而教育和影响一批学困生,这样我们教师也成功转型,由教书匠转为育人工程师。
心理帮教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从消除学困生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和倾听学困生心声,做学困生知心人等方面去寻找帮教策略。①设立“学困生心理咨询热线”和“知心信箱”,给学困生搭建诉说交流的平台。在学校里,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受排挤、轻视,没有能力和机会参加各项活动,更让他们苦恼的是心中有话而无处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去关注学困生,不倾听他们的声音,那真是学困生的悲哀,校园的悲哀。笔者认为,不需要专门设立一台电话来作为学困生的心理咨询热线,只要每一位语文老师公布自己的小灵通或家庭电话,叮嘱学困生有心里话或疑惑拨打老师电话或者写在纸条上投到“知心信箱”。起初,学困生不会主动诉说,这时我们就要做有心人、热心人、知心人,主动找学困生交谈,以我们的主动换取他们的主动。②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让学困生和优秀生交往,那么学困生会受到优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困生不敢和优秀生交往,归根结底是自卑心理在作祟。为此我们要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积极主动地和学困生共学习、同玩耍,让学困生觉得生活在班集体中,生生之间是平等的,完全没有必要自卑。用我们的爱心、真心、细心、耐心拨去学困生心头的阴霾,给他们一个明媚的天空。
二、开展同伴学习,享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的其他同伴,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那是一份珍贵的学习资源。同伴的说教、示范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困生的帮助是一般的教育教学手段所无可比拟的。比如我们买来一部新手机,自己看使用说明书,可能半天下来,还不甚了解,但是经别人一点拨,我们却马上豁然开朗。同伴学习中,学困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学习、模仿优秀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志,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能随时得到优秀学生的帮助。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主动找一个或两个学困生结成学习对子,积极主动地开展同伴学习。这样学困生就不会因为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而感到迷茫,而且也不再孤独,自卑心理也就自然而然消除了。
三、课堂应有学困生的声音
①教师的心中应该有学困生的地位,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照顾到学困生,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读写字词,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还有在学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要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就像于永正老师那样,为了让一个学生读好一个语句,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她读,直至第八遍这个女生才读正确、流利。这期间,听不到一句训斥,看不出一丝厌烦,有的只是鼓励和赞赏。③可以运用潘昌湘老师的“你能行”的心理暗示的手法,间接地激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如当自学生字新词或练读课文时,我们可以特意来到他们的身边,悄悄地告诉他们:准备一会儿上黑板默写,一会儿朗读课文,老师相信你能行。还有,我们可以和学困生进行一些课堂约定,并把约定结果和争星脱困挂钩,根据表现奖励相应积分。
四、让语文学困生的声音在课堂上更响亮
很多情况下,学困生极少主动举手发言,他们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主要表现在“不想发言”和“不敢发言”两种情形。我们教师的疏忽,冷落,使学困生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我不举手,反正老师又不会注意到我。而绝大多数的学困生是由于长期的不自信导致畏惧心理。①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指向性。教师心中要明确这一个目标是针对学困生的,那一个问题是让学困生回答的。针对学困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安排一些他们易于接受,易于回答的环节和问题。比如课文朗读,一些字词的理解,有一些问题设计成优等生先示范,然后学困生再跟进等,这一切教师都做到心中有数。②在课堂上,教师要走近学困生。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走下讲台,走到学困生身边,去发现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并且和他们进行学习任务上的约定,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努力方向。比如说:待会儿你来朗读这段课文;你准备一下这个问题,老师希望你来回答……这样学困生准备起来就有的放矢,回答时就不会突兀、彷徨。③对学困生有期待性,相信他们能行。在他们回答时不急不躁,耐心诱导,真诚鼓励。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就像于永正老师再一堂公开课上请一个小女孩朗读课文一样,循循善诱,绝不急躁,每一遍都有鼓励。在于老师和全场老师的期待中,小女孩第八次朗读时终于读得正确、流利了,在于老师赞许的目光和全场老师的掌声中,小女孩带着成功的喜悦坐了下去。④赏识是一缕阳光,能激发人的心理需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我们的一个赏识的笑容,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赏识的动作,一句赏识的话都会让学困生深受鼓舞。如此简单之举,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我们的教育是和谐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在我们的眼中没有遗忘的角落。在我们的关注中,学困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正在一点一点被唤醒、激发。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艰苦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抓反复,反复抓,只有“功”的积累,才有“成”的希望。以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为起点目标,继而教育和影响一批学困生,这样我们教师也成功转型,由教书匠转为育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