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学语文教育

【作者】 杨 悦

【机构】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舟曲中学

【摘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学在发展中交融、互补而产生了一门介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即教育心理学。从人的思维、想象、情感及审美体验等方面说,心理学对语文教育的作用更加显著,意义更重大。所以,为使语文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效果,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就必须重视心理学研究,以指导语文教育实践,推动语文教育快速、高效、全面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养,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民众。
【关键词】语文教育;心理学;品德;学习心理
【正文】
  众所周知,我们在读大学时,所有的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既有教育学,亦有心理学,而且二者并重。但是,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却只重视加强专业修养,对理论修养重视不够,尤其缺乏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方面的认识,忽视甚至漠视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不到位甚至缺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下面我仅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不成熟的看法,与同仁商榷,请专家指正。
  一、重视心理学研究对做好语文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合、相融、相谐由来已久,这是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指导和推动教育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发达、不断繁荣的动力。古今中外的一些教育学家同时也是心理学家,因为教育研究与心理研究客观上就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关于人,针对人的,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是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教育就必须研究人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所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早已成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科学基础。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诸如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早就在教育实践中自觉根据人的心理特点从事教育活动,并且从实践中总结出了闪烁着心理学思想光芒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他们强调教育必须“知人”,强调了解人的心理,在深入了解学生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各方面差异的基础上,以“教学相长”、“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化性起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成功实现了他们的教育理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了“我并非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然产生的助产婆”的教育心理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中,教育学与心理学都不约而同地是合二为一的。由于他们的启蒙,这些教育思想在后来者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不断运用、深化和发展。在教育心理思想研究过程中,教育学和心理学分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仅仅是为了研究的方便,那已经是19世纪末实验心理学出现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的事情。
  心理效应作用于教育有一个有趣的例子: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年青英俊的国王皮格马利翁,他尽其所能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于是他钟情、热恋、沉迷于这具象牙雕像,结果这位少女为其真诚所感动,真的成为活生生的美丽少女了。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是一则优美的神话故事,但现实生活中确乎存在类似的真实的事情。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位语文教师,他不赞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之类的作文课形式,也不喜欢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做优劣评价或打分,只是对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大加赞赏。作文课上,他只提一个要求:写你会写的,写你乐意写的,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一学年下来,这种作家自由写作式的自由作文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以往那些怕作文的同学不怕了,反倒喜欢作文了,而且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了。这就是一种心理效应。
  现代语文与心理学的内在联系更为密切,现代语文教育更需要心理学的支撑。之前,语文界对语文的界定有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其实三种说法各有侧重,都反映了语文的本质。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本来就没有严格的规定性,而是具有模糊性或者说朦胧性。这一特性就很自然的弱化了其逻辑性。语文教材所选范文绝大部分具有文学的形象性,需要联想和想象、感悟和体验来认知,需要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来补白,而且与学习者的个性、气质、性格和阅历关系密切。语文教育必须突出这一特色,语文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比较扎实的心理学功底,是很难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成效的。
  二、 重视心理学研究有助于在语文教育中把对教育现象的品德发展研究与品德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中学所开设的教学科目中,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是直接的,而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则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教材蕴涵着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内容,教育资源是丰富的,需要我们去发掘。发挥好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把握好度,就需要一定的德育心理方面的知识,比如道德认识与发展、道德情感及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及道德评价等知识。如此才可以更恰如其分地把道德教育渗入或蕴含在语文教育中。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应当以感染、陶冶、感化为主,利用语文课程中体现出来的正义感、公平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自信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人道主义情感等道德情感,从正面引导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同时,还应当以语文教育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增强自律自控能力,在特殊情境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从而产生符合道德标准要求的行为,以利于社会、他人。
  三、 重视心理学研究有助于语文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二者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潜在着种种教学心理活动和学习心理活动,这二者也是互补的。单就教学心理来说,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曾有过许许多多的论述。首先,他们强调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孟子以两人学围棋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专心致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人专注听讲,结果棋艺高超;一人心有旁骛,结果棋艺低劣。荀子指出:“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王守仁则强调,教学中务令学生“专心一致”,做到口到心到。其次,古人强调记忆在教学中的作用。张载说:“经籍亦需记忆······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亦不可无诵记。”朱熹则以口到、眼到、心到为巩固记忆的方法。再次,古人强调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孔子提出“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韩愈提倡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不“蹈常习故”、不“与世沉浮”等等。传统的教学心理对教师的教学心理品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1.善于了解学生;2.善于启发诱导;3.善于因材施教;4.善于准确生动的表述。古人的这些教学心理思想在现代语文教育仍然可以传承并且发展。
  现代语文的教学心理涉及到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为此,语文教师对教学心理学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能够促进语文教育科学化。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灵活性、形象性很强的课程,而且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中学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教学,也不单纯是文章教育,与大学的文学作品选读课也有区别。掌握了这些特征,并根据中学生生活体验、心理特点和阅读经验,来取适合于课程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方能做到语文教育的科学化。
  第二,能够提高语文教育成效。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过程中教的方面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能够使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投身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有成效的做好教学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理学,更具体更贴切地说是教学心理学,就是这样一把利器,运用娴熟得当,语文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成效就会明显提高。
  第三,能够让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产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教师以怎样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导向作用是难以改变的,而且这种主导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语文教师必须遵循本学科的教学心理规律,合理利用教学心理研究的成果。比如,科学分析教学任务,恰当选择传播媒介,灵活运用符合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活动能高效率进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组织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有效掌握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行为,等等。只有掌握上述教学心理的相关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第四,能够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进而深化了解学生学习心理。传统教育心理思想从不同角度对此都有精辟的阐释,对从事现代语文教学的教师依然适用。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不仅要具备与这项事业相应的专业素质,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心理素质,必须以“一日三省吾身”的严谨态度加深自我了解,并不懈努力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深入、广泛、全面了解纷繁复杂的学生学习心理,进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在大力倡导教研型教师和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教师加强教学心理研究还有助于教师提高理论素养和开展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从语文课程特点和语文教育现状说,语文教师更应做到这一点。
  四、 重视心理学研究有助于积极健康学习心理的形成,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思想文献《礼记·学记》开宗明义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往往无一例外的用玉石或宝剑打比方,来阐释学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古人大量的关于学习的言论,我们可以梳理出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第一,确立学习志向,形成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第二,获取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和书本知识;第三,考察和探究学习中产生的一切疑问;第四,学习中必须进行认真、严谨、经常性的思考;第五,学习中一定要明辨所学知识的真伪,进而探寻和发现真理;第六,学习中要及时、经常地温习、巩固学习成果,以期有新的认识和发现;第七,将所学得道理、获得的能力切实体之于身,付诸实践。整个学习过程,都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联,说明心理学研究在指导学生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 积极开展学习心理的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从高的层面更广的义域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强调帮助每一位学生构建适合自己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惯性的学习方法体系。就语文识字学习来说,不是教学生多少字、词,而是教学生学会使用字典、词典,揣摩词语在文中的语境含义,并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
  (二) 积极心理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习活动的进行,必须依靠学习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这种参与是遵循某些心理活动规律的。语文学习活动较之其他课程的学习活动需要更多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尤其是强烈的心理期待与强烈的情感活动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力最大最显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自然能够最大限度发掘学习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促进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可持续发展。
  (三) 积极参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教师树立积极的教学观,树立大语文观,从而改进教学工作,拓展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的思路,大面积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五、重视心理学研究有助于兼顾个别差异,推动语文教育均衡发展
  中外的许多心理学家对人的个别差异,从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等多方面,通过科学实验研究和测验数据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或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差异心理理论体系,研究成果颇丰,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差异心理的言论也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差异心理思想:一是气禀论,认为人的个别差异是由一个人禀气的多寡、厚薄、刚柔、清浊、偏正等决定的。如王充说:“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陈淳也肯定:“盖人之所以万殊不齐,只缘气禀不同。”就是说,人的智力和能力、气质和性格,乃至品德等方面的差异,都是有禀气来决定的。这种思想在强调先天因素的同时否认后天因素在个别差异形成中的作用。二是习染论,认为个别差异是由人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受教育来决定的。墨子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他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习染论者只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先天因素的作用。三是性习论,认为人在智力、能力、气质、性格、品质、道德、情绪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是在“性”(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习”(后天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习论克服了上述两种思想观点的片面性,其实质与现代科学心理学理论最为接近。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既要看到先天的一面,更应重视和强调后天的一面。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数量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众多,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千差万别,这就意味着学生在秉赋上的差异具有多样性,更由于受复杂环境影响的不同,心理状况纷繁悬殊。面对这样的现实,要使语文教育取得较大较显著的成效,就必须探索研究心理学,以便我们更广泛的分析研究学生心理,兼顾各个方面,多个层面的差异,促进现代语文教育均衡发展。
  (一)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意识或无意识将学生置于“客体”的现象,视学生为没有个体差异的群体,按照“一致化”的标准,实施“一刀切”的教育形式,是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懂得并且恰当运用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差异心理理论知识,就可以重视每个学生自身所固有的智力、人格、气质等方面的特点,遵循差异心理理论的规循,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自然会避免造成教育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实践证明,只有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观,才能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建树。
  (二)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而因材施教
  差异心理研究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具体来说,智育方面的因材施教主要以学生的智力差异为依据;德育方面的因材施教则主要以学生的人格差异为依据。因此,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了解越透彻,研究越深刻,对他们的智力差异和人格差异掌握得越清楚,因材施教的作用和效果就越大越明显。不仅如此,差异心理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还会影响到课程目标、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影响到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所有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育整体改革。
  (三)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和研究心理并加以应用,有助于鉴别和诊断学生心理特点、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有助于有效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鉴别和诊断是以心理咨询的情况为依据的,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又是以深入考察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前提的。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扎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争取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心理学之于语文教育,不但是一门理论科学,更是一门应用科学。上文多次提到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及其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提到心理学探索研究对语文教育的积极意义与重大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无论是把语文作为实用性的工具也好,作为审美性的文学也好,还是作为文化在时空中传播的介质也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语文教育实践,语文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更多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学》郭洋波 秦玉峰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2]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3] 《心理学》叶奕乾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4]《教育心理学》李伯黍 燕国材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出版
  [5]《中学生心理与教育》李树珍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出版
  [6] 《中学语文教学》(月刊)2005年1—3期
  [7] 《语文教学与研究》(月刊)2006年6期
  [8] 《语文建设》(月刊)2008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