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落实“三读” 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 袁年俊
【机构】 湖北省建始县官店镇民族小学
【正文】阅读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为此,我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其次,学生在阅读时不够深入,发言时只能泛泛而谈,根本没有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有些阅读课,在综合性学习时没有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不能很好地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解决以上问题。
一、“要读”:学贵有疑,重激趣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
1.紧扣题眼,猎奇探妙。
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箭是造的,干吗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抓住情节,因势利导。
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会课文。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了很多问题,我随机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心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阅读的主动地位了。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潜心会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的传奇引导学生设疑。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故事中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一些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物。学了《草船借箭》,学生早已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折服。这时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传奇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他?此时学生的头脑中肯定满是疑问,诸葛亮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会如此神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把阅读欲望延伸至课外,让他们继续领略诸葛亮的智慧,学生肯定热情高涨、兴奋无比。
二、“深读”:授人以渔,重引导
“深读”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1.边读边想,读出含意。
我觉得: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时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一个能揭示内在的思考问题,都能催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效率。
2.深入表达,读出情感。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乡下人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三、“善读”:旁征博引,重综合
“善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搜集资料,丰富体验。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语言简洁,学生容易读懂。但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因此,单凭读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进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在难以实现。为此,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体验。这样既有助
2.对话表演,强化理解。
这样的课堂表演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有效地抓住了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巧妙组织学生进行了阅读体验,在表演中强化了阅读理解,也不知不觉地落实了朗读指导。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表演能强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也是一种新的阅读文字的方法。
3.想象绘画,再现语言。
画画是许多学生喜欢做的事,把画画带入阅读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课文。如上老舍的《林海》一文时,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简笔画分别勾画出大兴安岭的群山起伏、温柔和秦岭的险峻。通过美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的结合,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且,根据文本想象绘画更是对文本语言的再现。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阅读中的运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要读”是学生阅读的前提,“深读”是学生阅读的根本,“善读”是学生阅读的拓展。
一、“要读”:学贵有疑,重激趣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
1.紧扣题眼,猎奇探妙。
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箭是造的,干吗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抓住情节,因势利导。
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会课文。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了很多问题,我随机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心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阅读的主动地位了。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潜心会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的传奇引导学生设疑。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故事中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一些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物。学了《草船借箭》,学生早已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折服。这时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传奇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他?此时学生的头脑中肯定满是疑问,诸葛亮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会如此神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把阅读欲望延伸至课外,让他们继续领略诸葛亮的智慧,学生肯定热情高涨、兴奋无比。
二、“深读”:授人以渔,重引导
“深读”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1.边读边想,读出含意。
我觉得: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时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一个能揭示内在的思考问题,都能催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效率。
2.深入表达,读出情感。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乡下人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三、“善读”:旁征博引,重综合
“善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搜集资料,丰富体验。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语言简洁,学生容易读懂。但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因此,单凭读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进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在难以实现。为此,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体验。这样既有助
2.对话表演,强化理解。
这样的课堂表演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有效地抓住了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巧妙组织学生进行了阅读体验,在表演中强化了阅读理解,也不知不觉地落实了朗读指导。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表演能强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也是一种新的阅读文字的方法。
3.想象绘画,再现语言。
画画是许多学生喜欢做的事,把画画带入阅读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课文。如上老舍的《林海》一文时,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简笔画分别勾画出大兴安岭的群山起伏、温柔和秦岭的险峻。通过美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的结合,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且,根据文本想象绘画更是对文本语言的再现。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阅读中的运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要读”是学生阅读的前提,“深读”是学生阅读的根本,“善读”是学生阅读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