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学案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
【作者】 陆龙芬
【机构】 贵州省罗甸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这是当今语文教学最迫切的任务。“学案导学”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负担轻而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模式之一,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模式的高效性呢?【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案导学;教师导向;运用探究
【正文】
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常态,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把新课改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考式教学模式融为一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这一模式中,语文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与小结、辅导与提高、检查与督促、组织与管理及因材施教等方面。笔者就“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谈谈体会。
一、“导”有目标
为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讨论、发问等乱撞乱闯现象,教师应准确把握本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如果脱离教学目标,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看上去学生个个主动参与,但没有实效。
概括地讲,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创等综合能力,这些目标分散在各单元、各篇课文教学之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该多读的要多读、该多说的要多说、该多想的要想,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常会出现课堂活动中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扶”一把,把学生引到具体教学目标中,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导”有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文内容出发,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切不可不考虑学生实际,而一下拔得太高,造成学生理解有难度,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更说不上自主探究。“导”的层次性至关重要,如在以说为主的课堂中,可分以下几个层次:①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②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③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④领悟思想意义。⑤回读课文,总结升华提高。通过有层次地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导”有方法
“学案导学”中“导”的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学案”服务的。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不同类型课文、不同学生、不同教学环境,采用形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善“导”。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就课文中所述邱少云的故事提出质疑:既然邱少云烈火烧身,那为什么身上的弹药不爆炸?此时笔者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可贵的思维品质,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营造质疑探究的氛围,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搭建舞台。接着,笔者随机引导学生读文、解疑,再质疑、读文、解疑。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质疑活动,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愉快,笔者教得轻松,这得益于笔者引导方法合理有效。否则,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质疑不予理睬或搪塞置之,就会挫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新课堂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何尝不需要创新精神呢?
四、“导”有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对“学案”的实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教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如《鸟的天堂》中第二段讲榕树的大和美,第三段讲鸟的多和欢,在结构和表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第二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再找出榕树的特点,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深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该段的主要写作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①自读课文,了解顺序;②抓住特点,品析词句;③图文结合,展开想象;④体会感情,明晰写法。在学习第三段时,笔者并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机械地按以上几步进行,而是激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读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导”有评价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和答案,正确的要给予肯定性、表扬性评价,不完整或有错误的要给予导向性、激励性评价,但不能不评价。对成果进行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逐步得出答案和结论,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六、“导”后巩固
这可分为当堂练习与课后提升两部分。当堂练习,即在课堂完成。从学生角度来说,通过当堂练习可以达到对新知的复习与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不把问题留到课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当堂练习中获取最直接、最即时、最有效的反馈信息,可以为学生新知的学习全面把握,作为布置课后作业的依据。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课后提升,是对当堂训练的延伸与扩展。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点同样要体现出来。为此,我们在编写课后提升类题目时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然后让学生选择本层次的题目来完成,这样才能兼顾学生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基于自身基础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总之,“学案导学”的精髓是将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对教师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吃透教材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其中学法指导、学案练习指导和当堂检测导向训练最关键。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运用精练语言、准确语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方案和课堂结构,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常态,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把新课改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考式教学模式融为一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这一模式中,语文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与小结、辅导与提高、检查与督促、组织与管理及因材施教等方面。笔者就“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谈谈体会。
一、“导”有目标
为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讨论、发问等乱撞乱闯现象,教师应准确把握本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如果脱离教学目标,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看上去学生个个主动参与,但没有实效。
概括地讲,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创等综合能力,这些目标分散在各单元、各篇课文教学之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该多读的要多读、该多说的要多说、该多想的要想,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常会出现课堂活动中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扶”一把,把学生引到具体教学目标中,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导”有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文内容出发,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切不可不考虑学生实际,而一下拔得太高,造成学生理解有难度,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更说不上自主探究。“导”的层次性至关重要,如在以说为主的课堂中,可分以下几个层次:①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②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③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④领悟思想意义。⑤回读课文,总结升华提高。通过有层次地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导”有方法
“学案导学”中“导”的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学案”服务的。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不同类型课文、不同学生、不同教学环境,采用形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善“导”。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就课文中所述邱少云的故事提出质疑:既然邱少云烈火烧身,那为什么身上的弹药不爆炸?此时笔者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可贵的思维品质,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营造质疑探究的氛围,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搭建舞台。接着,笔者随机引导学生读文、解疑,再质疑、读文、解疑。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质疑活动,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愉快,笔者教得轻松,这得益于笔者引导方法合理有效。否则,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质疑不予理睬或搪塞置之,就会挫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新课堂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何尝不需要创新精神呢?
四、“导”有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对“学案”的实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教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如《鸟的天堂》中第二段讲榕树的大和美,第三段讲鸟的多和欢,在结构和表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第二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再找出榕树的特点,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深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该段的主要写作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①自读课文,了解顺序;②抓住特点,品析词句;③图文结合,展开想象;④体会感情,明晰写法。在学习第三段时,笔者并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机械地按以上几步进行,而是激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读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导”有评价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和答案,正确的要给予肯定性、表扬性评价,不完整或有错误的要给予导向性、激励性评价,但不能不评价。对成果进行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逐步得出答案和结论,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六、“导”后巩固
这可分为当堂练习与课后提升两部分。当堂练习,即在课堂完成。从学生角度来说,通过当堂练习可以达到对新知的复习与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不把问题留到课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当堂练习中获取最直接、最即时、最有效的反馈信息,可以为学生新知的学习全面把握,作为布置课后作业的依据。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课后提升,是对当堂训练的延伸与扩展。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点同样要体现出来。为此,我们在编写课后提升类题目时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然后让学生选择本层次的题目来完成,这样才能兼顾学生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基于自身基础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总之,“学案导学”的精髓是将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对教师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吃透教材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其中学法指导、学案练习指导和当堂检测导向训练最关键。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运用精练语言、准确语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方案和课堂结构,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