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小学数学“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

【作者】 杨昌玲

【机构】 四川省开江县实验小学


【正文】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参与,并经历实践创造和创新的过程。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参与学习,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源于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依赖于愉悦、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产生于强烈的自我责任意识和浓厚的探索学习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最好采用“先学后放”、“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把学生推到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知识经验与智慧潜能,经历个性化的知识理解、建构、形成的“再创造”过程,获得更多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感,愉悦感、充实感和满足感,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体性、能耐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挥、提升”的过程。这样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信心、能力、勇气和效果,为学生后继成功学习和长远发展做好能力与心理准备。
  二、恰当引导,有效合作探究
  首先,学生应明确合作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前,必须引导每位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否则,在小组群体中,优生就会“垄断”讨论,差生就会畏缩不前,沦为“听众”。例如,在小组合作“认识圆柱”时,许多学生都将圆柱体学具放在桌上滚动着玩,竟得出了“圆柱会滚”的结论;又如,在教学“10的分合”时,有位教师让学生合作玩套圈游戏(用一个圈来套10名学生,每一次都有套中的没套中的,套数次),学生得出谁输谁赢的结论,无人说出圈内与圈外人数的多少。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就是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没有明确目标,盲目地操作。因此,教师要监控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索的过程。
  其次,教师应合理筛选合作探究的问题,做到知己知彼。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既与当前学习有关,又为全班学生所了解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合作就毫无意义;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6/7乘7/6、3/4乘4/3、3/2乘4/6、4/3乘9/12,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由于这个问题答案来自学生亲笔计算的结果,所以每个学生合作热情高,通过讨论、探索,他们对倒数的认识更清楚了。
  最后,师生共谋合作方案,做到百花齐放。在小组合作时,怎样做一般都是由教师规定的,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动手操作,因此学生们总是被动的,自然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事实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进行有效地操作,就应该让学生参与方案的设计。例如,在小组讨论“16-9”时,我没有强行让学生统一摆小木棒的方法来计算,而是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探究。学生有的用人民币来思考的,有用想加算减来完成的......,由于探究的方案来自学生,所以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生动活泼地参与数学学习,进而使合作意识得到强化。
  三、在合作探究中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首先揭示课题,然后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究性问题:一是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二是怎么样求圆的面积。在这两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做“向导”,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的探究方向是:圆—已学过的图形—两种图形之间的关系—面积公式。第二个问题的探究方向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求解。同时,在学生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来源时,教师要教给他们三种思维方法:第一,猜想。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想。第二,转化。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学具圆切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第三,推导。让学生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其内在的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样,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四、让学困生动起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喜欢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其结果是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最后,连听的兴趣也没有了。这样就达不到合作的探究,使得学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照顾到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就要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创造条件。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使学生能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出“1元=10角”的结论,课前就布置每个学生拿一元钱到商店去买一些小物品,但是,不能超过一元。这样,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由于都有了不同的活动经历,交流时,学困生也会被关注:你买了什么,用了几角,还剩下几角。由于是亲身经历,他们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活动过程。
  在一些动手合作的活动中,往往是优秀学生忙的不亦乐乎,而学困生看得发呆,一直到活动结束后,他们也没能参与进去,小组合作成了优秀生的独立活动。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安排学生在小组中抛硬币,并记录正反的次数。于是,我提出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自己抛三次,并在别人抛的时候要报出结果,还要帮助别人记录三次,轮流完成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不能空闲,即使学困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优秀生也能提醒他们:“我来干......,你来干......。”“我的任务完成了,现在轮到你了。”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参与到学生当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及时激励学生,开展合理的评价,保护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对活动中出现的好现象,要及时表扬,尤其是学困生参与积极时,要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和评价,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活动贯穿其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更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真正地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实践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