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论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作者】 王海嵘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九团第三中学
【正文】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受过教育的人还给社会,让他去帮助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对社会知之不多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人会对社会有所作为。除非他走上社会后再花时间对社会进行了解、认识,而这显然又否定了他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因此,语文学科跟其它学科一样,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为前提。人的发展的丰富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要赋予语文教学以社会性的特点,要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脱离了社会和生活的语文教学只能培养出前文所说的体育明星那样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社会性特点,从而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呢?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初中的语文教学也要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说开来就是两点:
一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死抱教材不放,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有意识地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之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社会生活中有他们无限的遐想。因此,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把观察体验到的东西写在日记中或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心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写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召开新闻发布会等。这样持之以恒地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无疑会增长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从而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
?二是让学生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服务于社会。学以致用,学了不用等于没学。在现实生活中,语文知识的用途可谓大得去了。春节时写春联,嫁娶时写婚联,起房造屋时写楹联,丧事时写遗嘱和挽联,其它如调查社会上乱用字现象,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风俗民情,当发言人宣传科普知识等都是学生既感兴趣又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学生既锻炼出了能力、胆量,又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说是相得益彰。长此以往,语文的有效教学就有保障,也就不会再出现那位体育明星的窘境了。
了解了语文教学社会性的特点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想学了,还得让学生想学才行。怎样才能使学生想学呢?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兴趣才行。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趣呢:
可从课外和课内两方面入手。
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往往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最好延伸。同时,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搞好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利的。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择己所好,加入不同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例如美术小组、书法小组、体育小组、阅读小组等等,让一些平时默默无闻,但并非一无所长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以课外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来影响、促进其学习其他各科知识的兴趣。
课内,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设计的导语中,以“疑”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开始时的导入非常重要,导入得好,就能迅速收拢学生放纵散漫的思想,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聚精会神,兴趣盎然,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且为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打好基础。而:“疑”则是学生最易生趣,最想先解谜底为快的法宝。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千方百计地做以疑激趣,以疑激发学生的思绪。
二、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条件。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昂然地学习知识,培养口语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
所以,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意境的理解感受能力,教师上课时应努力创设出情境,激发情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融于景,感于情。
从学生的学法上来讲,应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必须掌握有效地预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做记号,哪个地方不懂,就在哪儿打上相应的记号,以便于在老师讲解时认真听讲,从而理解这一问题。
二要让学生会听课。听课时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听课时要专心,要抓重点,做笔记,要重点听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要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
三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比如分析与综合、类比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
总而言之,要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教学要面向社会,突出语文教学社会性的特点。二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社会性特点,从而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呢?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初中的语文教学也要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说开来就是两点:
一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死抱教材不放,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有意识地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之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社会生活中有他们无限的遐想。因此,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把观察体验到的东西写在日记中或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心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写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召开新闻发布会等。这样持之以恒地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无疑会增长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从而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
?二是让学生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服务于社会。学以致用,学了不用等于没学。在现实生活中,语文知识的用途可谓大得去了。春节时写春联,嫁娶时写婚联,起房造屋时写楹联,丧事时写遗嘱和挽联,其它如调查社会上乱用字现象,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风俗民情,当发言人宣传科普知识等都是学生既感兴趣又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学生既锻炼出了能力、胆量,又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说是相得益彰。长此以往,语文的有效教学就有保障,也就不会再出现那位体育明星的窘境了。
了解了语文教学社会性的特点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想学了,还得让学生想学才行。怎样才能使学生想学呢?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兴趣才行。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趣呢:
可从课外和课内两方面入手。
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往往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最好延伸。同时,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搞好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利的。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择己所好,加入不同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例如美术小组、书法小组、体育小组、阅读小组等等,让一些平时默默无闻,但并非一无所长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以课外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来影响、促进其学习其他各科知识的兴趣。
课内,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设计的导语中,以“疑”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开始时的导入非常重要,导入得好,就能迅速收拢学生放纵散漫的思想,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聚精会神,兴趣盎然,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且为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打好基础。而:“疑”则是学生最易生趣,最想先解谜底为快的法宝。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千方百计地做以疑激趣,以疑激发学生的思绪。
二、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条件。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昂然地学习知识,培养口语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
所以,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意境的理解感受能力,教师上课时应努力创设出情境,激发情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融于景,感于情。
从学生的学法上来讲,应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必须掌握有效地预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做记号,哪个地方不懂,就在哪儿打上相应的记号,以便于在老师讲解时认真听讲,从而理解这一问题。
二要让学生会听课。听课时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听课时要专心,要抓重点,做笔记,要重点听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要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
三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比如分析与综合、类比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
总而言之,要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教学要面向社会,突出语文教学社会性的特点。二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