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注重生态环境教育 构建实效生物课堂
【作者】 李世伦
【机构】 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罗沙中学
【摘要】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的环保观念是很重要的,初中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让他们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理念就更加的重要。在生物教学中,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关键词】新时期;初中生物;生态环境;有效课堂
【正文】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因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作用认识不足,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污染、破坏等。现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因此,生物学教师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已是刻不容缓。下面是我在生物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从课本入手增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统一的认识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人们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人为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从课本入手,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现行初中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讲述这些内容的课时,我特别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讲绿色植物,它们必须从土壤环境里吸收水和其它营养,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太阳光中吸收能量才才能正常生长;鱼类必须在水的环境中才能生长;陆上动物要从生存的环境中吸取氧气、水、食物。在讲生物的进化一节,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如果该生物不能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物质,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草食动物食草,高等肉食动物食低等动物,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二、从本地现状现实出发树立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
生物如此,人类也一样。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从生存环境中吸取水、氧气、食物等。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但也是至发病,毁灭生命,改变自然规律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人为破坏环境,导致了环境极度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近年全国空气中PM2.5含量不断上升,灰霾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今年灰霾天气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虽然与风力、气温、降水及相关土壤状况异常、气候等有关系。但是,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近日与中国科学院联合首次进行科学考察结果看,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汽车尾气、工厂燃料放出废气为灰霾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尘粒物质。也就是说,人为破坏是罪魅祸首。素有中华民族“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20多次发生断流。尤其1997年断流时间达130多天,导致这现象的原因是人们过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黄河水造成的。2013年2月新闻媒体报导的湖南省万吨含镉超标毒大米,根据科学的调查是由于当地的工厂向地下排放含有毒的废水污染引起。
三、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科学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同时浪费费严重。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更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少的事实并未引起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耕地大片废弃,水资源严重污染。例如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大片农田被荒。如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下游主河床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天上河”。向学生讲解国情及环境污染现状,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和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保护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加入到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环保意识。如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学习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倡导他们过低碳生活;组织学生参加不吸烟、不用一次性杯、筷,购物不用朔料袋子,不打鸟等签名活动;组织学生成立“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节假日到镇街道、公园、自然村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让学生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保持清醒的认识,让学生的生态环境警钟长鸣
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让学生的生态环境警钟长鸣。现在环境保护的意识虽在国家和人民中越来越引起重视。如国家引导企业升级,关闭闭污染企业,治理河涌,植树造林,禁用塑料袋子等都表明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坚定决心。但是,生态环境不断被人为破坏,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乱砍乱伐,滥杀野生动物等人为现象和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机重重。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增强环保责任感,努力学习,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作贡献。
总之,由于生物因素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决定着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教育的渗透,也能够增加生物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环境问题的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因此这一教学理念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生物教学效果的提高均是必不可少和切实可行的,对推进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因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作用认识不足,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污染、破坏等。现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因此,生物学教师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已是刻不容缓。下面是我在生物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从课本入手增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统一的认识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人们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人为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从课本入手,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现行初中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讲述这些内容的课时,我特别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讲绿色植物,它们必须从土壤环境里吸收水和其它营养,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太阳光中吸收能量才才能正常生长;鱼类必须在水的环境中才能生长;陆上动物要从生存的环境中吸取氧气、水、食物。在讲生物的进化一节,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如果该生物不能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物质,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草食动物食草,高等肉食动物食低等动物,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二、从本地现状现实出发树立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
生物如此,人类也一样。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从生存环境中吸取水、氧气、食物等。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但也是至发病,毁灭生命,改变自然规律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人为破坏环境,导致了环境极度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近年全国空气中PM2.5含量不断上升,灰霾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今年灰霾天气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虽然与风力、气温、降水及相关土壤状况异常、气候等有关系。但是,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近日与中国科学院联合首次进行科学考察结果看,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汽车尾气、工厂燃料放出废气为灰霾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尘粒物质。也就是说,人为破坏是罪魅祸首。素有中华民族“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20多次发生断流。尤其1997年断流时间达130多天,导致这现象的原因是人们过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黄河水造成的。2013年2月新闻媒体报导的湖南省万吨含镉超标毒大米,根据科学的调查是由于当地的工厂向地下排放含有毒的废水污染引起。
三、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科学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同时浪费费严重。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更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少的事实并未引起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耕地大片废弃,水资源严重污染。例如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大片农田被荒。如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下游主河床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天上河”。向学生讲解国情及环境污染现状,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和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保护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加入到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环保意识。如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学习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倡导他们过低碳生活;组织学生参加不吸烟、不用一次性杯、筷,购物不用朔料袋子,不打鸟等签名活动;组织学生成立“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节假日到镇街道、公园、自然村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让学生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保持清醒的认识,让学生的生态环境警钟长鸣
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让学生的生态环境警钟长鸣。现在环境保护的意识虽在国家和人民中越来越引起重视。如国家引导企业升级,关闭闭污染企业,治理河涌,植树造林,禁用塑料袋子等都表明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坚定决心。但是,生态环境不断被人为破坏,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乱砍乱伐,滥杀野生动物等人为现象和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机重重。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增强环保责任感,努力学习,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作贡献。
总之,由于生物因素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决定着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教育的渗透,也能够增加生物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环境问题的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因此这一教学理念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生物教学效果的提高均是必不可少和切实可行的,对推进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