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作者】 汤林学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双戛乡河沟小学
【正文】根据小学生心里特点和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教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教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出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识,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教具使用得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也可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技法。
第一、比较设疑。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出示:24×3=?24×10=?为新课搭桥启思。再出示例题: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一共有多少支?学生讨论解答。学生把13盒分成了10盒和3盒,分别算出支数,再算出一共的支数。此时,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竖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好?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观察设疑。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问: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发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的话,有的同学很容易就走神了,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我们抓住他们的活泼好动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两种方法入手,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5,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然后小组合作把这些儿歌改成乘法口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小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业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了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和脑同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面问题时比较流利,但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某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1.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5.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技法。
第一、比较设疑。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出示:24×3=?24×10=?为新课搭桥启思。再出示例题: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一共有多少支?学生讨论解答。学生把13盒分成了10盒和3盒,分别算出支数,再算出一共的支数。此时,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竖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好?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观察设疑。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问: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发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的话,有的同学很容易就走神了,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我们抓住他们的活泼好动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两种方法入手,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5,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然后小组合作把这些儿歌改成乘法口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小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业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了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和脑同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面问题时比较流利,但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某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1.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5.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