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数学学习中的错题更有价值
【作者】 刘国良
【机构】 河北省赵县北王里镇贾吕村学校
【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其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水平,也能让教师捕捉教学中的重难点,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对错题的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所以要重视错例,化弊为利,变废为宝。【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有效借鉴;善于引导;精彩实效
【正文】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相同的错误屡犯不止。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将学生的这种错误作为一种资源,因势力导,巧妙利用,使学生尽可能地减少错误,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错例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很多孩子将错题的原因归结在没有认真审题、计算粗心、书写不认真等几方面,尽管如此,还是屡次不断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如何帮助孩子们降低错题的几率,在平日的课堂及练习中,我们就要时时、处处指导。比如,有孩子喜欢口算结果,我们就提醒孩子们用稿纸验算;有孩子书写杂乱时,我们就提醒孩子从左到右依次书写,上下左右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一方面督促,另一方面还要呈现错误范例,让孩子们去分析他们失分的原因,让他们明晰坏习惯的危害,规范自身,逐渐养成好习惯,增强学习信心。
错例分析的作用是正例示范所不可替代的。教师通过错例分析,找到错题的症结所在,进行辅导、改进,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学生的正确率就会提高,加上教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大大增强。例如,教学“简便运算”时,笔者让学生做了这样的一道题,计算(3/8+2/7)×8×7 请两位同学来板演,其中一位同学的做法是:?
(3/8+2/7)×8×7 =3/8×8+2/7×7=3+2=5
他的做法显然错了。当教师点评这位同学的做法时,有些同学在笑,有些同学在说:“他的做法好简单啊!”我问其他同学:“他这道题的做法错在哪里呢?”这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他把乘法分配律分配错了,分配不均匀。”这位同学听后,一下子明白了错误,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于是教师适时提醒同学们乘法分配律要分配完整,要正确理解分配律的含义。然后又请刚才那位同学上来重做,他马上就订正过来了。教师就顺势表扬了这位同学,对他说:“你刚才的做法虽然错了,但你这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自己思维真实的展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位同学听了,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都学得特别认真,学习信心大大增强,课堂上也能大胆发言。
二、错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数学的每个章节都有一些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往往因为忽略其间的关键词语,或者对其符号意义不明而造成错误,这时的错例就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了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时,许多学生受到简便运算习惯影响,不知不觉将容易计算的部分放在一起先计算,学生计算0.3×0.2÷0.3×0.2= 0.87+0.13×3= 时,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算法:
0.3×0.2÷0.3×0.2 =0.6÷0.6=1
0.87+0.13×3=3
教师先把这个错例写在黑板上,接着请这位同学讲出算理:在乘加混合运算中,可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那么在乘除混合运算中,也可以先算乘法,再算除法。然后引导大家结合具体事例,讨论这种算法为什么是错的。通过讨论得出:在乘加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因为乘法和加法不是同一级运算;但在乘除混合运算中,不可以先算乘法,再算除法,应该按先后顺序进行运算,因为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就这样,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就理解掌握了小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规律。
三、错例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讲清了概念,学生记住了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概念,还要通过计算和解决问题,用实践来加以检验。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练习,是一个发现教学上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例如,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教师提问:“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商和余数怎么样?”很多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商和余数都不变。”这时,教师不表态,就让学生计算这样一道题,700÷125。不少学生这样算:
700÷125
=(700×8)÷(125×8)
=5600÷1000
=5……600
学生很快发现:余数怎么比除数大了?说明解答肯定有问题,并促使他们自觉寻找问题所在。接着,教师让大家开展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商不变性质中的“商不变”不能理解成为“商和余数都不变”。即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以后,商是不变的,但余数却变了。变化的规律是:被除数、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是不变的,但余数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总之,错例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待错题,要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错例,化弊为利,经常让学生进行改错练习,变废为宝,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国平.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J].人民教育,2013(07)?.
[2]郭德书,于元元.让错误邂逅美丽.小学数学教育,2014(11).?
[3]瞿小炜.巧用错误资源,摘取成功果子.小学教学参考,2015(03).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相同的错误屡犯不止。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将学生的这种错误作为一种资源,因势力导,巧妙利用,使学生尽可能地减少错误,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错例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很多孩子将错题的原因归结在没有认真审题、计算粗心、书写不认真等几方面,尽管如此,还是屡次不断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如何帮助孩子们降低错题的几率,在平日的课堂及练习中,我们就要时时、处处指导。比如,有孩子喜欢口算结果,我们就提醒孩子们用稿纸验算;有孩子书写杂乱时,我们就提醒孩子从左到右依次书写,上下左右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一方面督促,另一方面还要呈现错误范例,让孩子们去分析他们失分的原因,让他们明晰坏习惯的危害,规范自身,逐渐养成好习惯,增强学习信心。
错例分析的作用是正例示范所不可替代的。教师通过错例分析,找到错题的症结所在,进行辅导、改进,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学生的正确率就会提高,加上教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大大增强。例如,教学“简便运算”时,笔者让学生做了这样的一道题,计算(3/8+2/7)×8×7 请两位同学来板演,其中一位同学的做法是:?
(3/8+2/7)×8×7 =3/8×8+2/7×7=3+2=5
他的做法显然错了。当教师点评这位同学的做法时,有些同学在笑,有些同学在说:“他的做法好简单啊!”我问其他同学:“他这道题的做法错在哪里呢?”这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他把乘法分配律分配错了,分配不均匀。”这位同学听后,一下子明白了错误,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于是教师适时提醒同学们乘法分配律要分配完整,要正确理解分配律的含义。然后又请刚才那位同学上来重做,他马上就订正过来了。教师就顺势表扬了这位同学,对他说:“你刚才的做法虽然错了,但你这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自己思维真实的展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位同学听了,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都学得特别认真,学习信心大大增强,课堂上也能大胆发言。
二、错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数学的每个章节都有一些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往往因为忽略其间的关键词语,或者对其符号意义不明而造成错误,这时的错例就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了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时,许多学生受到简便运算习惯影响,不知不觉将容易计算的部分放在一起先计算,学生计算0.3×0.2÷0.3×0.2= 0.87+0.13×3= 时,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算法:
0.3×0.2÷0.3×0.2 =0.6÷0.6=1
0.87+0.13×3=3
教师先把这个错例写在黑板上,接着请这位同学讲出算理:在乘加混合运算中,可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那么在乘除混合运算中,也可以先算乘法,再算除法。然后引导大家结合具体事例,讨论这种算法为什么是错的。通过讨论得出:在乘加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因为乘法和加法不是同一级运算;但在乘除混合运算中,不可以先算乘法,再算除法,应该按先后顺序进行运算,因为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就这样,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就理解掌握了小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规律。
三、错例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讲清了概念,学生记住了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概念,还要通过计算和解决问题,用实践来加以检验。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练习,是一个发现教学上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例如,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教师提问:“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商和余数怎么样?”很多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商和余数都不变。”这时,教师不表态,就让学生计算这样一道题,700÷125。不少学生这样算:
700÷125
=(700×8)÷(125×8)
=5600÷1000
=5……600
学生很快发现:余数怎么比除数大了?说明解答肯定有问题,并促使他们自觉寻找问题所在。接着,教师让大家开展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商不变性质中的“商不变”不能理解成为“商和余数都不变”。即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以后,商是不变的,但余数却变了。变化的规律是:被除数、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是不变的,但余数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总之,错例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待错题,要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错例,化弊为利,经常让学生进行改错练习,变废为宝,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国平.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J].人民教育,2013(07)?.
[2]郭德书,于元元.让错误邂逅美丽.小学数学教育,2014(11).?
[3]瞿小炜.巧用错误资源,摘取成功果子.小学教学参考,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