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董月华

【机构】 河北省赵县北王里镇黄市村学校

【摘要】素质教育要落在实处,关键是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好训练时机、训练层次、训练程序,切实处理好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素养提升
【正文】
  语言文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对提升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从来都不是一个个呆板的符号,而是蕴含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落实与践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呢?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经验,展开新课改下如何有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展开探究。
  一、追根溯源,还词语以鲜活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从文字的来源去解读,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字的本义,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有一次县教研活动中,刘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对“烟熏火燎”的挖掘令人叹服,请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烟熏火燎”这四个字,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生:“烟”“火”“燎”这三个字都跟火有关,只有“熏”跟火没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熏”字是怎么写的吗?(课件出示“熏”字的演变过程)
  生(恍然大悟):“熏”就是东西放在火上烤,也跟火有关系。
  师:对,四点底很多时候就是“火”字的演变,同学们,看着“烟熏火燎”这四个字,你读懂了什么?
  (这时,课件中“烟熏火燎”四个字外圈包上了火的边框,显得格外形象,让人看了顿时感觉浑身都热了起来,此时,学生才思泉涌:)
  生:我感受到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不顾惜自己美丽的外表。
  生:我感受到居里夫人为了科学勇于献身。
  ……
  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学生生活中相似的记忆被唤起,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便在学生的解读中被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二、激发想象,还词语以丰满
  教学中,我努力创设真实鲜活的课堂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化枯燥的抽象符号为具体可感的鲜活形象,进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场景,从而让学生真切而透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词语以丰满。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景:A、小朋友,你喜欢过节吗?可是你听说过这样一个节日吗?板书:泼水节。B、泼水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出示图像画面)同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一年一度”,学生认读并理解词语。这样使用图像画面展现情境,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亲近大自然,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非常高。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知都说出来了。,
  例如,在进行《庐山的云雾》这一篇文章的讲解时,我们就可以将词句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在预习阶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积累几个形容云雾的词语,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瞬息万变、云遮雾罩、白云苍狗”等。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找出文章相应描写这一特点的句子,学生很快就会找到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是整个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找到相应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描写这些句子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很快就会找到作者在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时将庐山的云雾比喻成“玉带、绒帽”等等,而在描写云雾瞬息万变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排比句,突出了云雾的变化之快。学生在理解了庐山的云雾这篇文章中的词句之后,也就更容易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为了突出庐山云雾之美以及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通过词句教学以及词句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三、链接背景,还词语以深刻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依托文本,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引领学生深入推敲、品味词语,从词语表层走向词语深层,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还词语以深刻。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适时引入了《呼兰河传》,让学生了解到萧红的人生经历: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萧红,从小就得不到重男轻女的父亲的关爱,继母也很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在萧红眼里,这不是普通的园子,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如文中的“自由”一词,不仅是表面上园子里的景物是自由的,愿意怎样就怎样,更有它的深层次的含义:表达了出身于封建家庭的萧红内心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是一种心灵的自由。通过联系文本的写作背景,学生更准备、更丰富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
  能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典的名家名作,名作的语言表达不仅具有严谨的思维逻辑规律,而且富有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着极深广的思想内涵,产生了极为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丰富多彩的句式中,我们要敏锐捕捉富有鲜明特点的句子,让学生运用文本句式轻松写话,尽情表达,一课一得。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中“园子给我带来自由快乐”这部分内容时,我仿照文本的言语表达特点,让学生用“衬托、借物抒情、先写中心句”|等文本语言表达方式,借助景物用“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让学生写话,在一系列的仿写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走进作者心灵,从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中品析名家的独特味道,体验自由与快乐。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立足“语言文字运用”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取舍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有力保证。要培养学生学会有效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用”教学策略,只有恰如其分地为“运用”服务的语文知识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学的基础上去悟,在悟的基础上学会用,才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功架设桥梁。
  参考文献:
  [1]叶鸿芳.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素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1).
  [2]钟鑫焱.春风化雨,让经典文化传播语言文字的魅力[J].小学语文教学,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