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创设情境进行低年级数学教学
【作者】 潘益池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三洞片区新阳小学
【正文】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在一年级一年的启蒙教育和教学,对数学上的简单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动向。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根据反馈信息,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可以提供一些教材视频,帮助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
一、合理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要通过创设一些文字概念,可以编一些应用题,如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知道同等分东西就是一样多,让学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进一步强化求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平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是我们教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引导提出一定的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有些简单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培养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要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实施了因材施教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体系。
二、做到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了“估算”这一部分,在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后,可以直接引入新的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平均数会大于15吗?会小于11吗?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先确定平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要强化估算能素材,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习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查。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所以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
三、改变教学策略,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
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有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怎样分?
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并从平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让学生经历求平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获得信息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平均体重,求2人平均体重,再求5人平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习。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练习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根据求出的各项平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的知识,再现了“求平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所以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就在身边,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大用途。
总之,从二年级学生年龄及理解能力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实时调整教学方法,定时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才能帮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才能真正教好这门课。
一、合理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要通过创设一些文字概念,可以编一些应用题,如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知道同等分东西就是一样多,让学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进一步强化求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平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是我们教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引导提出一定的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有些简单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培养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要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实施了因材施教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体系。
二、做到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了“估算”这一部分,在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后,可以直接引入新的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平均数会大于15吗?会小于11吗?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先确定平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要强化估算能素材,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习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查。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所以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
三、改变教学策略,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
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有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怎样分?
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并从平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让学生经历求平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获得信息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平均体重,求2人平均体重,再求5人平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习。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练习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根据求出的各项平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的知识,再现了“求平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所以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就在身边,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大用途。
总之,从二年级学生年龄及理解能力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实时调整教学方法,定时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才能帮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才能真正教好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