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法
【作者】 陆海峰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中学
【摘要】有效果的课题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来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关键词】教学手段;导入;激励学生
【正文】
一、竞赛导入
背景: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方法:在《手绘图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游戏抢答进行导入:请看课本第12页中的《道路交通管理图》回答屏幕上的问题……我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进行抢答,并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表格(下图)进行统计。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抢答活动,能够最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增加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本课的学习。
思考:用竞赛导入这种方法时,进行课堂竞赛的时候培养活跃气氛的同时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在上这堂课时有个别班级特别兴奋,不能顺利的过渡到下面的教学环节,这样就对美术教学活动产生负作用。所以在开展竞赛活动之前一定要制定好规则,如纪律不好的组要倒扣分数。在《校园环境标识设计》这类课也可以用竞赛导入的方法,分组竞赛讲出各种不同的标识,看哪一组讲出的种类更多,就使学生有非常主动的学习动机。
二、观赏导入
背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现在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运用也很常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可以非常生动直观的体现出来。
方法:在《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师中,作者用了昆曲《牡丹亭》既是曲名也是园林中亭子的名字。这段婉转曲折的昆曲深深的把同学们吸引在那个情境中,视频中背景中都是中式园林的体现。曲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被引用来描绘苏州园林。这种导入方式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中要体现人文性,涵养人文精神’的体现。
??思考: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视频的选择也要体现美感。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视频欣赏活动。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取材上,体现欣赏审美性、多元性。2、在情感上触动,将欣赏从被动转化为自主。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也用了观赏导入的方法,让同学们欣赏大唐文化,感受唐代文化的精华。
三、文学导入
背景:有人说:文学和美术之不同在于,前者是把形象诉诸与想像,后者则把形象呈现在眼前。通过文学可以让大家通过想象去构筑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通过文字让大家进入到想象的美中去。
方法:《苏州园林》一课,我用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导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我用生动富有情感的音调和语速朗读:“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思考:文学导入,首先要注意作品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文学的选择要精准,能充分体现美术课的重点。结合语文课本上的作品相对来说学生比较熟悉,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次文学作品的体现上也有讲究,教师自己有情感的朗读和通过机器的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
四、设疑导入
背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产生于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学习看作自己的迫切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机那是一节好课的开始。
方法: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在《格尔尼卡》一课中,我用“设疑”的方式来导入。首先出示毕加索14岁时的写实作品《赤足的少女》和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哭泣的女人》。然后提问你认为哪一张是毕加索少年时期的作品,为什么?
思考:设疑导入要牢牢的抓住同学们的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是很有好奇心的。用设疑导入时我们应该注意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初一和初三学生心理就完全不同,教师要掌握这个“度”。
五、学生直接演示导入
背景:直接的演示是美术课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分为教师直接演示和学生直接演示两种,我认为学生直接演示导入效果更好。
方法:美术课中直接的演示对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示范效果,能明确的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徒手画我家》一课中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如下图),从学校到家里的简单地图,其他同学在美术作业本上完成。等学生画好后,引出课题《徒手画我家》,明确这就是徒手画,再进一步说明徒手画就是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画出来的画。
思考:在美术教学中分教师直接示范和学生直接示范两种,在美术教学导入中用学生直接示范效果会更好。学生直接示范时要注意两点:首先,要请美术表现能力好的同学,这就要求美术老师要掌握班里学生美术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注意规范性,如果学生画的不标准,教师应该把好关进行修正。我认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应具备常态性,而不是像在各种优质课评比中的新、奇、特的课堂导入,“噱头”十足,但准备起来却“劳命伤财”。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中我请一位会剪纸的学生进行直接演示,等同学一刀剪出一个“囍”后,顿时大家对他非常佩服,而且都对这个“囍”的剪法非常好奇。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五导入法”要讲究策略,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才可以更好地唤醒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完满的课堂效果。
一、竞赛导入
背景: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方法:在《手绘图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游戏抢答进行导入:请看课本第12页中的《道路交通管理图》回答屏幕上的问题……我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进行抢答,并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表格(下图)进行统计。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抢答活动,能够最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增加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本课的学习。
思考:用竞赛导入这种方法时,进行课堂竞赛的时候培养活跃气氛的同时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在上这堂课时有个别班级特别兴奋,不能顺利的过渡到下面的教学环节,这样就对美术教学活动产生负作用。所以在开展竞赛活动之前一定要制定好规则,如纪律不好的组要倒扣分数。在《校园环境标识设计》这类课也可以用竞赛导入的方法,分组竞赛讲出各种不同的标识,看哪一组讲出的种类更多,就使学生有非常主动的学习动机。
二、观赏导入
背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现在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运用也很常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可以非常生动直观的体现出来。
方法:在《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师中,作者用了昆曲《牡丹亭》既是曲名也是园林中亭子的名字。这段婉转曲折的昆曲深深的把同学们吸引在那个情境中,视频中背景中都是中式园林的体现。曲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被引用来描绘苏州园林。这种导入方式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中要体现人文性,涵养人文精神’的体现。
??思考: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视频的选择也要体现美感。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视频欣赏活动。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取材上,体现欣赏审美性、多元性。2、在情感上触动,将欣赏从被动转化为自主。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也用了观赏导入的方法,让同学们欣赏大唐文化,感受唐代文化的精华。
三、文学导入
背景:有人说:文学和美术之不同在于,前者是把形象诉诸与想像,后者则把形象呈现在眼前。通过文学可以让大家通过想象去构筑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通过文字让大家进入到想象的美中去。
方法:《苏州园林》一课,我用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导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我用生动富有情感的音调和语速朗读:“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思考:文学导入,首先要注意作品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文学的选择要精准,能充分体现美术课的重点。结合语文课本上的作品相对来说学生比较熟悉,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次文学作品的体现上也有讲究,教师自己有情感的朗读和通过机器的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
四、设疑导入
背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产生于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学习看作自己的迫切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机那是一节好课的开始。
方法: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在《格尔尼卡》一课中,我用“设疑”的方式来导入。首先出示毕加索14岁时的写实作品《赤足的少女》和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哭泣的女人》。然后提问你认为哪一张是毕加索少年时期的作品,为什么?
思考:设疑导入要牢牢的抓住同学们的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是很有好奇心的。用设疑导入时我们应该注意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初一和初三学生心理就完全不同,教师要掌握这个“度”。
五、学生直接演示导入
背景:直接的演示是美术课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分为教师直接演示和学生直接演示两种,我认为学生直接演示导入效果更好。
方法:美术课中直接的演示对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示范效果,能明确的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徒手画我家》一课中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如下图),从学校到家里的简单地图,其他同学在美术作业本上完成。等学生画好后,引出课题《徒手画我家》,明确这就是徒手画,再进一步说明徒手画就是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画出来的画。
思考:在美术教学中分教师直接示范和学生直接示范两种,在美术教学导入中用学生直接示范效果会更好。学生直接示范时要注意两点:首先,要请美术表现能力好的同学,这就要求美术老师要掌握班里学生美术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注意规范性,如果学生画的不标准,教师应该把好关进行修正。我认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应具备常态性,而不是像在各种优质课评比中的新、奇、特的课堂导入,“噱头”十足,但准备起来却“劳命伤财”。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中我请一位会剪纸的学生进行直接演示,等同学一刀剪出一个“囍”后,顿时大家对他非常佩服,而且都对这个“囍”的剪法非常好奇。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五导入法”要讲究策略,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才可以更好地唤醒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完满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