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生为本,构建精彩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作者】 刘素霞

【机构】 河北省赵县职工子弟学校

【摘要】品德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观念的主渠道。但是,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很多都流于形式,学生很难有效习得并运用到生活中。我认为:必须切切实实地上好品德这门课程,用好教材,走进生活,拓展课堂,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去真切感悟,去探究解决问题,我们的品德课堂一定会焕发生命的光彩,让学生习有所得。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新时期;以生为本;用心引领;精彩实效
【正文】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关注道德生命成长历程,构建生命涌动的品德课堂,就是要走出漠视了道德的整体性,人为地割裂了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之间的自然联系的课堂教学误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构建体验的课堂,实现品德教学生活化
  生活世界是教育的价值源头,学生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于生活世界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学生的道德知识也必须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去感受、体检,才能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促进品德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检、感悟社会生活,实现情感、心灵、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进而建立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必须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有意识的情境创设和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个性化认识和情感体验,让道德教育在鲜活的生活世界里吸吮充盈的甘露与养分,在道德生活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
  如在教学《神游祖国(活动天地)》时,我首先请几名同学各讲一处自己旅游过的地方。要求讲清景点所在省市位置,游览时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自己游览后的感受。学生介绍完一处风景,就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这些都能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对有旅游经历的学生来说,效果很好。然而,有些同学没有出去旅游过,他们很少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也就很难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展示自己想去旅游地方的路线图。着重讲自己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及原因,以及对那个地方的初步了解。并在小组介绍旅游需携带的物品,采用的交通工具,观光的顺序、注意的事项等。在这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美丽的家乡只是辽阔祖国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如果你还想了解我国更多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课后可以登陆旅游相关网站进一步了解。
  二、构建情感的课堂,实现品德教学人性化
  一堂没有情感的课是一堂没有生命的课,至少是一堂不完美的课。道德情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实现由知到行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品德课堂更是需要有情感的参与。要让情感充满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自身要有情感,而且还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培养,认识得提高。教师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孕育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让书中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感到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有趣、可爱。
  如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考虑到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访谈家乡父老,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课堂上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如图片、照片、故事、歌曲等进行展示。教师也出示《我的家乡》的录像,指导学生欣赏,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这份爱乡之情,通过“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画一画”:家乡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有哪些人;“唱一唱”:唱家乡的歌曲或戏曲;“演一演”: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师生一起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家乡文化的渊源。这样的由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的观察、体验、感悟活动,不仅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生态环境、风俗习惯、经济特点以及人们之间的生活关系等,而且会让学生获取对家乡美的真实感受,油然而生浓浓热爱家乡感情。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应该认真去挖掘,从一段材料,一幅美丽的图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黑陶和道德教育。
  三、构建对话的课堂,实现品德教学真实化
  真正的对话是心灵的感应,是生命的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学生间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认知的冲突,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积极向上、向善向学的精神和情感,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高效学习和自主发展。有效对话是一种真实的活力,代表了品德课堂的精彩与灵动。
  实现品德课堂中的真实对话,需要教师营造出相对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思想疑虑,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学生在课堂上才敢于说真话、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积极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朋友之间》中,引导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有的学生说:“好朋友要两胁插刀,讲义气”。有的说:“好朋友是互相请客,生日的时候互赠礼物,否则就不是好朋友”。也有同学反驳说:“上次李某吃了吴某的东西,还帮助吴某打人,这不算是真正的朋友”,有个同学说:“对,朋友之间的友谊是不能用金钱和物质衡量的”。面对学生针锋相对的想法,我适时提议大家来个辩论会,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明白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交,重在诚信,贵在理解,在朋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给朋友以无私的关怀和帮助,这样友谊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教学中,把解决问题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据理力争,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