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中学汉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者】 帕提姑丽·巴吾丁
【机构】 新疆喀什疏附县吾库萨克镇中学
【正文】中央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提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小学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中学时期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一个学生一生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几方面的教育,它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之中。其中,占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各门课程中渗透教育,将学校德育教育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我们汉语教师不但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视野更加开阔,而且要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我们常常是尽管承认“教书育人”,但在授课时怎么样实施,却被忽视。笔者在喀什疏附县从事农村维吾尔族中学生汉语教学接近25年,并长期担任班主任。下面我就结合中小学汉语教学实际,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在农村维吾尔族中学生汉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一些想法与广大同仁交流。
1. 少数民族学校开设汉语课程本身蕴涵着德育。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中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少数民族互相交流用本民族语言,但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流就必须得用汉语,因此汉语很自然地就成了一种通用的语言。少数民族掌握比较好的汉语这个语言工具,更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相互团结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提高,对加速新疆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新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个民族的团结,国家稳定和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双语班汉语教材初中二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是“用汉语治病”。本文中提到近来陆续出现的一些研究结果:“拼音文字只使用左脑,而汉语则左右脑同时使用,实验证明有汉语文化背景的国家普遍智商高于周边地区。而且右脑发达还能使人达到性格开朗,心胸宽广,心平气和,更能宽容别人…”。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汉语有哪些功能? 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的大脑?”等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又如双语班汉语教材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长城万里行”为例,“读完卷书,行万里路”,徒步探险,更能增强见习,磨练意志。本文中作者沿万里长城的徒步旅行,虽历经艰险而矢志不渝。教师要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感染和鼓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理想信念。
2. 中学时期学生刚刚开始观察社会各种现象,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缺乏正确的认识,做事情易冲动,看问题易偏激,极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对学校德育中的人生哲理产生怀疑,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正面引导加以纠正。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民主意识比过去有了更大的提高,初中学生心里日益成熟。如果德育工作是我说你听,教育者居高临下,沿用过去的德育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会把这样的德育工作内容看成是讲大道理,唱高调,空洞无物,不切实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德育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备课时针对维吾尔族学生的特点,找出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德育素材,在课堂上结合维吾尔族学生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和心理特点,设置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堂小节目,小游戏,寓教于乐,从相对简单的文明礼貌,社交礼仪等社会道德规范开始,在各方面积极引导,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使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人心。
3.新课程汉语教材内容是很丰富的,主题涉及人文,社会,环境,科技,体育等,这些内容都是符合现在学生的需求的,也是我们教师进行课堂德育的“原料”。利用这些,我们在汉语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汉语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向少数民族学生教授中华文化,进行公民教育,这对推动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政治整合具有积极作用。汉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汉语教材本身潜在的思想教育素材,在课文讲解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依据课本内容把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有关篇目归纳成教育点。
如双语班汉语教材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九课“一支‘地下王国’的卫队”探讨的是兵马俑,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秦始皇兵马俑便是其中的一个。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制造兵马俑?兵马俑是怎样被发现的?它的发现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该课文汉语教师引导同学们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4.学科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些德育因素不是外加的,而是隐含在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之中的,这些因素就是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好素材。教师不必要从教学内容之外去寻找德育的元素,像贴膏药那样给自己的教学贴上一块德育的标签,而应该在教学内容之中挖掘德育的因素,很自然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如双语班汉语教材初中二年级下册第八课“把人往好处想”的主题是“信任”,探讨的是人和人之间要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好人毕竟是多数,坏人只是极少数。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交朋友,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与友谊。我们教学可叫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他们心中的朋友是怎样的,他们对信任是怎样理解的,讨论之后再总结真正的人际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5.如今是信息社会,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普遍为学校采用,已经可以进入了农村中小学课堂。我们在汉语课堂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比以前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更加新颖,内容更加生动和贴近生活,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简单地说更具实效性。从枯燥无味的德育内容,向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实材料转变,启发学生思考,陶冶学生的德育情操,真正的寓教于乐。
6.汉语课堂教学方法上创新,用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渗透。如在上课时结合教材内容讲小故事,让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让他们受到思想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管理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顽强的意志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只要我们有了渗透德育的教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渗透德育,积极去探索就会有丰富的收获。我们各科老师不断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齐心协力努力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几方面的教育,它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之中。其中,占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各门课程中渗透教育,将学校德育教育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我们汉语教师不但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视野更加开阔,而且要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我们常常是尽管承认“教书育人”,但在授课时怎么样实施,却被忽视。笔者在喀什疏附县从事农村维吾尔族中学生汉语教学接近25年,并长期担任班主任。下面我就结合中小学汉语教学实际,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在农村维吾尔族中学生汉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一些想法与广大同仁交流。
1. 少数民族学校开设汉语课程本身蕴涵着德育。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中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少数民族互相交流用本民族语言,但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流就必须得用汉语,因此汉语很自然地就成了一种通用的语言。少数民族掌握比较好的汉语这个语言工具,更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相互团结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提高,对加速新疆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新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个民族的团结,国家稳定和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双语班汉语教材初中二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是“用汉语治病”。本文中提到近来陆续出现的一些研究结果:“拼音文字只使用左脑,而汉语则左右脑同时使用,实验证明有汉语文化背景的国家普遍智商高于周边地区。而且右脑发达还能使人达到性格开朗,心胸宽广,心平气和,更能宽容别人…”。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汉语有哪些功能? 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的大脑?”等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又如双语班汉语教材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长城万里行”为例,“读完卷书,行万里路”,徒步探险,更能增强见习,磨练意志。本文中作者沿万里长城的徒步旅行,虽历经艰险而矢志不渝。教师要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感染和鼓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理想信念。
2. 中学时期学生刚刚开始观察社会各种现象,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缺乏正确的认识,做事情易冲动,看问题易偏激,极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对学校德育中的人生哲理产生怀疑,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正面引导加以纠正。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民主意识比过去有了更大的提高,初中学生心里日益成熟。如果德育工作是我说你听,教育者居高临下,沿用过去的德育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会把这样的德育工作内容看成是讲大道理,唱高调,空洞无物,不切实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德育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备课时针对维吾尔族学生的特点,找出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德育素材,在课堂上结合维吾尔族学生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和心理特点,设置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堂小节目,小游戏,寓教于乐,从相对简单的文明礼貌,社交礼仪等社会道德规范开始,在各方面积极引导,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使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人心。
3.新课程汉语教材内容是很丰富的,主题涉及人文,社会,环境,科技,体育等,这些内容都是符合现在学生的需求的,也是我们教师进行课堂德育的“原料”。利用这些,我们在汉语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汉语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向少数民族学生教授中华文化,进行公民教育,这对推动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政治整合具有积极作用。汉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汉语教材本身潜在的思想教育素材,在课文讲解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依据课本内容把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有关篇目归纳成教育点。
如双语班汉语教材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九课“一支‘地下王国’的卫队”探讨的是兵马俑,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秦始皇兵马俑便是其中的一个。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制造兵马俑?兵马俑是怎样被发现的?它的发现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该课文汉语教师引导同学们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4.学科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些德育因素不是外加的,而是隐含在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之中的,这些因素就是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好素材。教师不必要从教学内容之外去寻找德育的元素,像贴膏药那样给自己的教学贴上一块德育的标签,而应该在教学内容之中挖掘德育的因素,很自然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如双语班汉语教材初中二年级下册第八课“把人往好处想”的主题是“信任”,探讨的是人和人之间要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好人毕竟是多数,坏人只是极少数。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交朋友,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与友谊。我们教学可叫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他们心中的朋友是怎样的,他们对信任是怎样理解的,讨论之后再总结真正的人际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5.如今是信息社会,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普遍为学校采用,已经可以进入了农村中小学课堂。我们在汉语课堂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比以前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更加新颖,内容更加生动和贴近生活,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简单地说更具实效性。从枯燥无味的德育内容,向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实材料转变,启发学生思考,陶冶学生的德育情操,真正的寓教于乐。
6.汉语课堂教学方法上创新,用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渗透。如在上课时结合教材内容讲小故事,让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让他们受到思想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管理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顽强的意志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只要我们有了渗透德育的教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渗透德育,积极去探索就会有丰富的收获。我们各科老师不断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齐心协力努力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