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
【作者】 卢向纲
【机构】 甘肃省民勤县双茨科乡教学辅导站
【摘要】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教育
【正文】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都应当深刻认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一、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多少年来。不少教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但依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陈旧模式,致使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真正落实,如不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阻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看出,思想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是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无可非议,思想教育也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决不是喧宾夺主,也不是生硬地贴政治标签,更不是将思想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是真正将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养均得到提高。
二、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语文这门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对将来从事工作和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主要着重于思想情感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新编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文道统一,内容丰富,大多具有典范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课文中有的歌咏山川与花草;有的讴歌伟大与平凡;有的赞颂纯真与善良;有的鞭笞丑恶与奸佞;有的抨击落后与黑暗……总之,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是我们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如通过学习《背影》可以体会父子之情;学习《我的老师》可以体会师生之情;学习《回忆我的母亲》可以体会母子之情。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真挚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爱友的美德。学习《春》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俭以养德》可以让学生体会节俭对国家、集体、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再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是在语文训练中进行,注重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逐步加深。它不同于政治课,教师稍有疏忽,学生就可能觉得枯燥无味。而语文所选的很多课文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美的陶冶,即使是通过自学,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并从中受到深刻教育。
三、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说:“学习贵在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从教育家所说的话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当然,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么是教师教法不当,要么是其他原因。无论是什么原因,“气可鼓,不可泄。”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以激励学生要有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远大的理想,学习才有动力,生活才有目标,人生才有希望。有了理想,怎样实现呢?《理想的阶梯》一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首先,要勤奋——“勤人登山易,懒人伸指难”“一勤天下无难事”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坐享其成,其结果是一无所有。将这些道理贯穿在教学中以激励学生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努力学习。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善于将这些道理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揣摩体会,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以便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四、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语文训练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一不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才能逐步得到提高的。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学生没有领会作者及文中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能与之发生共鸣,就不能确定感情基调,更不能把握感情脉络,朗读就不可能有感情。在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了辨别真善美,才能做到主题正确、深刻、鲜明,让人读了才觉得事有所感、情有所依、心有所寄,真实感人,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总之,在语文训练中加强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大有益处。
在语文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进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智力的开发。如学习《故乡》,通过把故乡二十年前后的人物进行比较,即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教师可以深入引导学生认识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为教师不仅在教法上,尤其在学法上勇于探索,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其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那么教师轻松而乐教,学生愉快而乐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都应当深刻认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一、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多少年来。不少教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但依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陈旧模式,致使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真正落实,如不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阻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看出,思想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是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无可非议,思想教育也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决不是喧宾夺主,也不是生硬地贴政治标签,更不是将思想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是真正将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养均得到提高。
二、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语文这门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对将来从事工作和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主要着重于思想情感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新编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文道统一,内容丰富,大多具有典范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课文中有的歌咏山川与花草;有的讴歌伟大与平凡;有的赞颂纯真与善良;有的鞭笞丑恶与奸佞;有的抨击落后与黑暗……总之,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是我们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如通过学习《背影》可以体会父子之情;学习《我的老师》可以体会师生之情;学习《回忆我的母亲》可以体会母子之情。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真挚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爱友的美德。学习《春》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俭以养德》可以让学生体会节俭对国家、集体、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再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是在语文训练中进行,注重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逐步加深。它不同于政治课,教师稍有疏忽,学生就可能觉得枯燥无味。而语文所选的很多课文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美的陶冶,即使是通过自学,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并从中受到深刻教育。
三、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说:“学习贵在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从教育家所说的话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当然,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么是教师教法不当,要么是其他原因。无论是什么原因,“气可鼓,不可泄。”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以激励学生要有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远大的理想,学习才有动力,生活才有目标,人生才有希望。有了理想,怎样实现呢?《理想的阶梯》一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首先,要勤奋——“勤人登山易,懒人伸指难”“一勤天下无难事”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坐享其成,其结果是一无所有。将这些道理贯穿在教学中以激励学生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努力学习。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善于将这些道理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揣摩体会,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以便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四、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语文训练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一不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才能逐步得到提高的。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学生没有领会作者及文中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能与之发生共鸣,就不能确定感情基调,更不能把握感情脉络,朗读就不可能有感情。在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了辨别真善美,才能做到主题正确、深刻、鲜明,让人读了才觉得事有所感、情有所依、心有所寄,真实感人,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总之,在语文训练中加强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大有益处。
在语文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进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智力的开发。如学习《故乡》,通过把故乡二十年前后的人物进行比较,即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教师可以深入引导学生认识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为教师不仅在教法上,尤其在学法上勇于探索,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其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那么教师轻松而乐教,学生愉快而乐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