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 张 静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直属小学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与载体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一脉相承,体验到了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切实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观念;问题;时间和空间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沦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对数学的描述中,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但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数学知识难于致用,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作用。正如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那么,如何把枯燥而脱离实际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学易懂,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实现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呢?
  一、教师应改变观念,树立起数学联系生活的意识。教师有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中,数学知识不再孤立枯燥,而是生动富有趣味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现实生活素材引入数学,设计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直观演示、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实践操作、编顺口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和构建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这次数学单元测验我们班有四个同学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老师给他们带来了12枝铅笔的奖品,这12枝铅笔的奖品可以怎样分给这些同学呢?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分配方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了平均分;在教学万以内的加减法时,创设了二年级各班收集矿泉水瓶的实际情况,把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统计时,带着孩子们到医务室亲自称了体重,并选择用最简便的“举手”法来进行统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同时还让孩子们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对偏瘦、便胖的同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教学找规律时,设计同学熟悉又感兴趣的排队游戏,排队后让小组合作去发现规律,在孩子们探索到一些规律后,让他们重新按不同的规律来排队。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手帕上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圆了孩子们想当小小设计师的梦想。同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又比如,在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让孩子们拿出买零食吃的钱,然后放在展台上让孩子们数出是多少钱,并记录,又一起把孩子们的钱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还算出一共带了多少零用钱,最后让孩子们谈谈看到这么多零用钱有什么感想?孩子们在具体生动的数学情景中认识和理解了这个数学知识,并在深切体会中受到了爱惜人民币,不乱花钱,把零用钱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的思想教育;又比如,在教学统计时,让孩子们分小组统计本组同学的铅笔支数、橡皮的块数、直尺的把数,记录后让孩子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在这样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孩子们的参与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展示。
  二、鼓励孩子们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它。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孩子们进小卖部购物后,提出了这样的数学问题,可乐4元一罐,我有20元可以买几罐?果冻2元一个,买6个需要多少钱?买一罐可乐的钱可以买几个果冻?在估算的教学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这样的数学问题:二(7)班有76人,二(3)班有67人,张老师每天大约要批改多少个课堂本?二(7)班比二(3)班大约多批改了多少个课堂本?在统计的教学中,通过对本班及三年级同学视力情况的调查,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班和三年级5.0以上视力的各有多少人?5.0以下的又有多少人?对于5.0以下视力不正常的学生你有什么想法?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这样的数学问题:一小组有9人,二小组有8人,两个组一共有多少人?一小组有9人,组长抱作业到办公室去了,还剩多少人?在教学第几时,学生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教室里,从左往右数我排第几?排第5的是谁?从右往左数呢?在这些有效的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联系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设计以下一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到商场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十种商品的价格;经常跟随父母购物,练习算钱、付钱;认识钟表后,让孩子在家中认识时间,如,认识自己每天上学的时间、吃饭时的时间、写作业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父母上、下班的时间等;认识平面图形后,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在教学克和千克后,安排学生调查几种自己最喜欢的商品的重量用手掂一掂后记录下来,称出自己的体重和爸妈的体重,周末跟随父母到菜市场购物,从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到电器商场、金店、家具店、摩托车店等去寻找生活中的大数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数感。在学习平均分时,让孩子们在4人小组中把铅笔、练习本、书等物分一分,找出这里面平均分的情况。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对平均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2——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得到这些乘法口诀来求商。学习图形与变换时,让孩子们找出生活中的各种角及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抓住时机采取恰当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仅要把生活带到数学中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数学渗透到生活中去,让数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数学知识才能尽显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