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作者】 李 婷
【机构】 新疆乌苏市哈图布呼镇中心学校
【正文】语文学习,就是听、说、读、写的结合。其中读是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充分说明诵读的重要性。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的能力的提升,写的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语文能力的提升。由此看来,朗读是实现老师少教,学生多学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很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但效果并不理想。我想,这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的目的不明确、时机不成熟、方法不得当有很大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变现状。
一、明确朗读指导目的
根据以往听课的经历,我发现,老师在课堂上最早进行朗读指导的教学行为,出现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多采用老师泛读或播放录音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音,减少课堂中学生的朗读错误。我认为,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正音这一目标,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来完成,而朗读指导应该发挥它该有的作用,那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培养语感,受到文章感情上的熏陶,而情感体验尤其重要。
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聆听一曲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老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声情并茂的诵读能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帮助学生直观的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但是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朗读水平很高,也有很多老师精心挑选了具有很好示范作用的音频材料,可是教学效果仍然与目的不相符合。老师的示范和播放的录音,在学生眼里变成了模仿的样本,学生在课堂上很努力的模仿朗读者的读音、停顿、轻重音、甚至感情的变化。往往模仿的最像的就被老师、同学们认为是读得好的。如果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模仿像,也就意味着这一次的朗读指导成功了。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对朗读指导目的的一种曲解。教师也好,音频材料也好,朗读者都是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融入到朗读之中,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再加上朗读水平有限,自然只能一味的模仿。从而改变了朗读指导的初衷。
二、把握好朗读指导的时机
一堂语文课,老师通常会在正式进行文章讲解前,安排范读,且通常整堂课只有一次范读,我认为这样安排很不合理。因为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只在预习时读过一遍课文,对文章只停留在最基础层面的理解,老师的范读有作用,但作用仅仅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有些老师范读精彩,还能激起学生的诵读欲望,但由于课堂范读只有一次,学生的欲望被压制了,也就错过了好的时机。
我认为朗读指导的最好时机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此时进行朗读训练,一方面学生熟悉内容,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再让他们朗读,他们就知道如何抒情,抒什么样的情,再用上一些朗读技巧,我相信这样的朗读会比单纯的模仿来的更真实,更有效。此时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效果就会很明显。我想这就是老师少教、学生多学的具体体现吧
三、朗读指导是关键
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朗读上也要起引导作用,大部分老师已经迈出了指导的第一步:范读。但是,仅仅靠范读是不够的,还需掌握更多方法。不是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适合朗读,这就需要老师去精心挑选,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学生眼界。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除了老师精彩的示范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如个别读,接龙读,齐读,分角色读,竞读,表演读。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然后是朗读通顺,最高要求是读出感情。
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补充,不断完整的过程,所以学生的朗读训练要反复进行。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的欲望,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这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练习、交流、讨论、尝试,不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当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水平,掌握了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读好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一、明确朗读指导目的
根据以往听课的经历,我发现,老师在课堂上最早进行朗读指导的教学行为,出现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多采用老师泛读或播放录音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音,减少课堂中学生的朗读错误。我认为,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正音这一目标,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来完成,而朗读指导应该发挥它该有的作用,那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培养语感,受到文章感情上的熏陶,而情感体验尤其重要。
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聆听一曲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老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声情并茂的诵读能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帮助学生直观的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但是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朗读水平很高,也有很多老师精心挑选了具有很好示范作用的音频材料,可是教学效果仍然与目的不相符合。老师的示范和播放的录音,在学生眼里变成了模仿的样本,学生在课堂上很努力的模仿朗读者的读音、停顿、轻重音、甚至感情的变化。往往模仿的最像的就被老师、同学们认为是读得好的。如果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模仿像,也就意味着这一次的朗读指导成功了。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对朗读指导目的的一种曲解。教师也好,音频材料也好,朗读者都是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融入到朗读之中,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再加上朗读水平有限,自然只能一味的模仿。从而改变了朗读指导的初衷。
二、把握好朗读指导的时机
一堂语文课,老师通常会在正式进行文章讲解前,安排范读,且通常整堂课只有一次范读,我认为这样安排很不合理。因为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只在预习时读过一遍课文,对文章只停留在最基础层面的理解,老师的范读有作用,但作用仅仅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有些老师范读精彩,还能激起学生的诵读欲望,但由于课堂范读只有一次,学生的欲望被压制了,也就错过了好的时机。
我认为朗读指导的最好时机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此时进行朗读训练,一方面学生熟悉内容,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再让他们朗读,他们就知道如何抒情,抒什么样的情,再用上一些朗读技巧,我相信这样的朗读会比单纯的模仿来的更真实,更有效。此时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效果就会很明显。我想这就是老师少教、学生多学的具体体现吧
三、朗读指导是关键
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朗读上也要起引导作用,大部分老师已经迈出了指导的第一步:范读。但是,仅仅靠范读是不够的,还需掌握更多方法。不是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适合朗读,这就需要老师去精心挑选,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学生眼界。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除了老师精彩的示范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如个别读,接龙读,齐读,分角色读,竞读,表演读。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然后是朗读通顺,最高要求是读出感情。
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补充,不断完整的过程,所以学生的朗读训练要反复进行。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的欲望,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这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练习、交流、讨论、尝试,不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当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水平,掌握了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读好时,自然会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