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夏泽平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老君乡中心校
【正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无疑是最难教学的。一提起写作文,一些小学生往往就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即使写出作文,其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改革后,仍未见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仍在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分享给大家。
一、激发写作兴趣,使之“乐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重点,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劲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地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注重观察阅读。使之“可写”
(一)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材料来自平时的生活实践,不能靠临时的观察体验。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还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以此来观察奇妙无穷、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还必须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1.从玩中观察。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从玩中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他们观察的会更加仔细,记忆更加深刻。如:春天来了,教师可组织学生校园内玩,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观察自己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并把它画下来。接下来就要在作文课上“说”,让学生把自己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一起了解这种植物,如果介绍的不够准确、详细,大家还可以互相补充。最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所说的写在作文本上。观察比较后,学生自然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提高作文水平。
2.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非常好动,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活动,如“朗读比赛”,“智力比赛”,“篮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激起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加强阅读,积累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并对此进行了量化的规定。从课标对阅读积累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积累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课内阅读,是加强阅读积累的主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理解、感悟每一篇作品。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画,自读自悟。然后再与同学们交流、探讨,从而理解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学习里面的精彩语句和片段。(二)课外阅读,也是加强阅读积累的渠道。学生应有选择地阅读,要读一些知识健康的,对学习有帮助的,在读中记一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等,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为写好作文做好铺垫,还要借鉴文中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把这些融汇在自己的作文里面,作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积累。自己可以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好段记录在“日积月累”本上,或是做成读书卡片,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再阅读,真正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
三、加强方法指导,使之“会写”
丰富的积累,大量的课外知识,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足够的“资源”。要使阅读得于升华,还得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勤加练笔。
(一)写日记。简单的说,作文就是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动机和热情,从而真实地将它表达出来。所以我从一年级开始起,引导学生写日记,我觉得这是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的较好方法。日记可以把学习、生活、读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写下来。形式自定,长短不一,可以是一句话、两句话或是一段话。可写了一段时日后,内容尽是些生活琐事,没什么新意。于是我便让学生尝试结合课外阅读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这样一来,学生的写话空间扩展了许多,内容也变得丰富了。
(二)写自己的读书体会。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渐加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读完一本课外读物或是一个故事,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头倾泻出来。在学了课文《丑小鸭》后,学生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读了一遍又一遍。借助学生的阅读热情,我引导学生走进安徒生的童话,在课外阅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野天鹅》、《拇指姑娘》等。并在上课时因势利导,适时地给学生一张纸,让他们用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在老师恰当地引导与点拨下,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阅读与写作和谐发展的桥梁。
(三)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小学生开始习作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学会模仿,比如:学生学习了《三味书屋》,就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来写《我们的教室》,同时学会运用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当然,模仿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精品,探索写作规律,尽快进入更高的创新层次,要想模仿别人的文章,就必须认真阅读,语言精品读得多了,受到语言的熏陶,潜移默化,自然就能做到文从字顺。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积累和方法指导,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激发写作兴趣,使之“乐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重点,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劲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地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注重观察阅读。使之“可写”
(一)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材料来自平时的生活实践,不能靠临时的观察体验。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还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以此来观察奇妙无穷、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还必须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1.从玩中观察。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从玩中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他们观察的会更加仔细,记忆更加深刻。如:春天来了,教师可组织学生校园内玩,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观察自己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并把它画下来。接下来就要在作文课上“说”,让学生把自己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一起了解这种植物,如果介绍的不够准确、详细,大家还可以互相补充。最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所说的写在作文本上。观察比较后,学生自然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提高作文水平。
2.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非常好动,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活动,如“朗读比赛”,“智力比赛”,“篮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激起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加强阅读,积累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并对此进行了量化的规定。从课标对阅读积累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积累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课内阅读,是加强阅读积累的主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理解、感悟每一篇作品。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画,自读自悟。然后再与同学们交流、探讨,从而理解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学习里面的精彩语句和片段。(二)课外阅读,也是加强阅读积累的渠道。学生应有选择地阅读,要读一些知识健康的,对学习有帮助的,在读中记一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等,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为写好作文做好铺垫,还要借鉴文中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把这些融汇在自己的作文里面,作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积累。自己可以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好段记录在“日积月累”本上,或是做成读书卡片,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再阅读,真正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
三、加强方法指导,使之“会写”
丰富的积累,大量的课外知识,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足够的“资源”。要使阅读得于升华,还得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勤加练笔。
(一)写日记。简单的说,作文就是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动机和热情,从而真实地将它表达出来。所以我从一年级开始起,引导学生写日记,我觉得这是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的较好方法。日记可以把学习、生活、读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写下来。形式自定,长短不一,可以是一句话、两句话或是一段话。可写了一段时日后,内容尽是些生活琐事,没什么新意。于是我便让学生尝试结合课外阅读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这样一来,学生的写话空间扩展了许多,内容也变得丰富了。
(二)写自己的读书体会。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渐加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读完一本课外读物或是一个故事,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头倾泻出来。在学了课文《丑小鸭》后,学生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读了一遍又一遍。借助学生的阅读热情,我引导学生走进安徒生的童话,在课外阅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野天鹅》、《拇指姑娘》等。并在上课时因势利导,适时地给学生一张纸,让他们用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在老师恰当地引导与点拨下,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阅读与写作和谐发展的桥梁。
(三)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小学生开始习作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学会模仿,比如:学生学习了《三味书屋》,就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来写《我们的教室》,同时学会运用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当然,模仿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精品,探索写作规律,尽快进入更高的创新层次,要想模仿别人的文章,就必须认真阅读,语言精品读得多了,受到语言的熏陶,潜移默化,自然就能做到文从字顺。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积累和方法指导,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