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物理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作者】 李文英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幸福学校

【摘要】物理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有些物理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只有通过实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才能形象的反映出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关键词】物理实验;激发;培养;体会
【正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中有些知识(如:质量、力、功等等)是非常抽象的,必须通过实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才能形象的反映出来。物理学家帕格尔斯说过:“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运用物理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猜想、发展新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合理分工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创设快乐学习的活动情境,学好物理知识。因此,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通过三十年的物理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要教好物理这门学科,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有四种方式:即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只有认真开展好这些实验,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真正学好物理。那么如何开展好这些实验呢?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淡淡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实验具有趣味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强劲的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实验为学生展现出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去研究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我在讲《大气压强》这节内容时,用一个玻璃杯和硬纸片、水,演示了这样一个腹杯实验:将玻璃杯放在桌面上,用硬纸片盖在玻璃杯口上,一手拿玻璃杯,另一手压住玻璃杯上的硬纸片,把玻璃杯倒立过来,问学生:“当我把压硬纸片的手放开,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学生回答:“会”。这时放开压硬纸片的手,学生观察(硬纸片掉了下来)。然后我将杯中装满水,再把硬纸片盖在杯口上,将玻璃杯再次倒立过来,再问学生:“当我把压硬纸片的手放开,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呢?”学生回答:“会”。当我放开手后,学生观察(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同学们看到这种现象都迷惑不解,急着想知道答案,这样给学生思想上产生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所起作用是不同的。在引入新课,巩固新课,阐述概念或导出定律时,可按不同内容进行不同内型的实验,要使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演示成功
  为了确保演示成功,教师即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前也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包括熟悉仪器的性能,准备材料和试做,试做时不只是把实验做成功,而且要考虑实际可能的教学效果,怡当数据的控制以及临时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等等。
  2、使演示现象更清楚
  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演示的现象清楚,把不太明显的部分显现出来,通常可采用背景衬托和染色措施,如:观察压强计里水面的升降,可以将水染红,并在压强计的背后用画横线的白屏来衬托。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现象的规律性,不只是让学生看到静态现象,还要让他们观察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如:演示光的全反射,利用一束光线逐渐改变它的入射角,就可以看到折射光线的方向逐渐在相应地发生变化,直到发生全反射。演示时尽可以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如:演示电流的热效应时,可把火柴头直接碰到发热体的电阻丝上,使学生看到烟和火的同时,听到“嗤”的响声,这样演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以便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讲解指导
  在演示时,教师要用讲解来适当配合,使学生对演示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认识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现象的因果关系,从而逻辑地得出结论。除上述要求外,还需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包括多媒体教学、挂图、模型等等。
  二、师生互动边教边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一边讲解新课,一边指导学生做有关的实验,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导出规律,这样的教学方法叫做边教边实验。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直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使学生能深入和巩固地掌握知识。如:在引导学生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通过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利用演示引入新课,指导学生将蜡烛、凸透镜、光屛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屛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点燃蜡烛,指导学生将蜡烛依次放在(u>2f、u=2f、2f>u>f、u=f、u<f)五处,移动光屛,直到光屛上出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性质和像距填入表格,然后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分析数据,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学生感到学习轻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及时指导学生的实验活动,把学生的实验活动和讲解讨论组成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
  三、正确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里利用整节课的时间进行分组实验的教学形式。
  教师要善于在实验中启发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对实验中的每一步骤,每一观察和测定都认真思考,以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可采用复习提问、讲解或问答等方法使学生复习并掌握实验所需的理论知识,明确实验目的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仪器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2、操作阶段: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不断巡视,如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在操作上或对仪器的使用上有错误,应及时给予指导,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地进行测量,减少误差,防止不应有的事故发生。如: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一般都先称空杯的质量,在杯中装入适量的液体再称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得出将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根据公式算出液体的密度(偏大),原因是将杯中液体倒入量筒中时没有倒干净,使所测体积偏小,指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法,在杯中装入适量的液体称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将液体倒入量筒中,再称剩于液体和杯的质量,得出,测出倒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公式算出液体密度)这样可以减小实验中的误差,以此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阶段:当学生完成了实验,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以巩固实验课的收获。总结的方式由实验内容决定,如: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也可根据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学生实验完毕,必须做好实验记录和书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其中包括实验名称、目的、仪器、原理和步骤、实验现象(记录表格)、结论。学生分组实验是有许多困难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必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分组实验课的教学。通过此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操作,能学以致用。
  四、利用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社会
  学生在课外按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和方法,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仪器独立地进行实验和观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物理课程的理念是:“物理教学要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探究,分组实验则是实验探究活动的重点,而课外实验是探究实验活动的升华与拓展,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与分析社会,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我自制了水循环演示器,演示了自然界中水是如何循环的,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在学习了声现象固体传声比液体和气体传声快,我教学生自制土电话,通过土电话感受固体物质的传声效果要比液体、气体传声效果好;在学习摩擦力后,让学生完成课外作业,观察自行车,指出哪些地方增大摩擦,哪些地方减小了摩擦,用了什么方法,再提出哪些地方不足,提出自己的设想,使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适用于社会。
  总之,要搞好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