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常态下对小学语文教学行为的冷思考

【作者】 刘兴芬

【机构】 贵州省平塘县平湖第一小学

【摘要】突破旧理念,用高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重知识教学,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在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教学行为;剖析;培养;思考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实践,透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征,笔者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行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体验,并对低效化教学进行了剖析。
  一、培养语文能力是否必须以掌握语文知识作为基础
  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材料等视为语文知识,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至少是书面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识字、写字这个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是事实上,在多数语言教育工作者观念中,语文知识指的是文字学、语汇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所讲的那些静态描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础。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熟练地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
  二、新课程是否不需要老师讲
  最近各种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不难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上活动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的反对教师讲,而是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讲。
  三、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会发现,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很多,有效性很低。如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有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学习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大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四、怎样提问题更有效
  作为教师,我们每节课都应当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要进一步改进。
  1.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是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读再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入。
  2.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应扣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五、无度开发资源是否有必要
  新课程改革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机会,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但是,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又受时空的严格限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当然要服用于这样的特殊环境,决不是“多多益善”,应当讲究实效与适度,这十分必要。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西门豹》在揭示课题是从“西门”这个复姓,联系了《百家姓》的姓氏典故;在介绍“邺”地时,大谈我国行政区域,地名沿用的来龙去脉;再读到西门豹惩官绅巫婆时,又介绍了“三十六计”,说明西门豹的治理邺用的是“三十六计”用的是“擒贼先擒王”;最后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如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须知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大千世界。从一个一个字的字意到一句一句话的意思,从故事的背景到情节的发展,涉及到资源可谓浩如烟海。如果挖掘的太泛太滥,同样达不到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看到的将是百鸟和鸣的课堂,教师身上散发出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以及所表现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家发,刘云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