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效益
【作者】 谭继美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河图中学
【正文】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活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而更多地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最终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活力,从而压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 充分利用新教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新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所以,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形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而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特别是新教材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实践能力却十分低下,也更谈不上发挥创造性,可见,“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可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几何模型,即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新教材在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启发性,特别是“想一想”,对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利用“想一想”,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 引到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欲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性学习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⑴情感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更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⑵主体性原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⑶指导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探究的各种信息,并进行针对性、适度性的点拨和指导;⑷培养兴趣原则——兴趣是探究的前提,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⑸创新性原则——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⑹分步完成原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矛盾—继续探究”的形式分步多次完成。
三、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总之,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应是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略,不断探索总结教学心得,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 充分利用新教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新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所以,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形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而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特别是新教材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实践能力却十分低下,也更谈不上发挥创造性,可见,“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可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几何模型,即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新教材在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启发性,特别是“想一想”,对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利用“想一想”,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 引到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欲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性学习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⑴情感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更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⑵主体性原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⑶指导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探究的各种信息,并进行针对性、适度性的点拨和指导;⑷培养兴趣原则——兴趣是探究的前提,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⑸创新性原则——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⑹分步完成原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矛盾—继续探究”的形式分步多次完成。
三、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总之,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应是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略,不断探索总结教学心得,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